在江西九江,觸摸文明之城的幸福脈動-中國文明網
在江西九江,觸摸文明之城的幸福脈動
發表時間:2023-08-23 來源:新華網
字體:
打?。?/a>

  新華網九江8月11日電(李萌)文明,浸潤一座城市的人文氣韻,衡量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彰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生活在古城九江的人們不難發現,文明新風尚已成為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近日,記者走進江西九江體味文明的厚度,感知文明的溫度……

  以鄉風文明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在九江市永修縣三角鄉樹下村,記者了解到,該村結合實際情況,建立道德信用檔案和鄉風文明積分銀行,創新性地開展以“房”為單位的各項活動,以家族為單位,化零為整,榮辱與共,團結了更多人參與鄉風文明活動。

  通過設立紅黑榜,按照“好、中、差”三個等次進行每月常態化人居環境評比,將評比結果記錄到家庭道德信用檔案。據統計,今年以來樹下村共通報37人次,其中好人好事23人次,不文明人和事14例,促進鄉風煥然一新。

  村民還可以通過鄉風文明積分銀行積累積分,用文明積分兌換生活物品,切實提高了群眾參與文明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用“小積分”兌出了“大文明”。

  三角鄉黨委書記涂云竹說,村容村貌、鄉風民風得到徹底扭轉,客商們紛至沓來,都愿意來投資。當地已發展起養殖基地稻+蝦綠色種養模式,實現水體養蝦、蝦糞肥田、稻蝦共生的良性循環,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鄉村振興。

4月21日,在中國?稻蝦鄉里產業示范基地,永修縣當地蝦農在收獲小龍蝦。(永修縣三角鄉供圖)

  作為周敦頤的后裔村,共青城市蘇家垱鄉水口周村經過了五百多年的洗禮和沉積,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年來,隨著宅基改革的穩步推進,該村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豐富、更加活躍。

  據該村負責人介紹,自宅改工作開展以來,水口周村以周敦頤理學文化、蓮文化、農耕文化為底色,將閑置宅基地、閑置豬欄等改造為公共設施健身、西河戲舞臺、小游園等公共活動場所,并且定期組織開展戲曲演唱、中老年太極拳展演等各項活動。

  隨著村子里公共活動場所的建成,村子里打麻將、閑聊的人少了,孩子們看電視、打游戲的也少了,人們紛紛聚在一起排練戲曲、練習太極拳等,極大豐富了當地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這是水口周村宅基改革前后發生的變化,上圖改造前為村民破舊房屋;下圖為改造后成為村民活動中心。(資料圖片)

   以文明之光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黨建引領新時代,鄉村振興大步邁;陳規陋習是公害,移風易俗不等待……”在水口周村“百姓大舞臺”,一群八九歲的小演員穿著精心設計的古代戲服,正有板有眼地表演著西河戲。

7月20號,孩子們在水口周村“百姓大舞臺”上進行西河戲表演。新華網發 王一婷 攝

  西河戲又稱“彈腔戲”,發源于共青城市蘇家垱鄉(原星子縣蘇家垱鄉),形成于清朝咸豐年間,已有200余年歷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者了解到,該村幾乎所有人都會唱西河戲,并且都是自學自編自演。這種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全新改編形式很受當地人的歡迎。身邊的戲曲文化帶給孩子們更多的濡染和滋養,也增進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新鮮感和興趣,讓傳統文化和藝術瑰寶浸潤孩子們的心靈。

7月20日,“中國好人”王小龍向學生講述白鶴的故事。新華網發 胡傳豐 攝

  “美麗的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在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吳城站,“中國好人”王小龍正在為孩子們講述鄱陽湖上白鶴的故事。為了守護這片人與鳥共同的家園,“中國好人”王小龍37年如一日守護著這片人與鳥共同的家園。

  近年來,當地廣泛開展了“學小龍,愛鳥護鳥在行動”志愿服務,引導未成年人親近自然,接受生態文明現場教育,從小在孩子心中播種“愛鳥護鳥萬物和諧”的種子。

  新時代青年要扣好人生“第一??圩印?。在永修縣九合鄉,當地充分利用駐村幫扶博士選調生的優勢資源,面向農村青少年打造“博士課堂 夢想啟航”,通過開展“知村史民俗”“讀紅色經典”“科學啟蒙”等活動引導對孩子的學習?!安┦空n堂”的開設得到了同學們和家長們的積極響應和一致好評,也給農村孩子擎起一盞照亮夢想的“明燈”。

這是九合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博士課堂”(7月20日攝)。新華網 李萌 攝

  以典型榜樣引領社會文明新風尚

  在德安縣河東鄉新時達文明實踐中心,一場“最美婆婆,最美丈母娘”評選活動正在進行,工作人員通過計票的形式完成“五個100”系列群眾推薦評議活動,志愿者進行現場監督。

  為深入推動“五個100”系列群眾推薦評議活動,德安縣充分調動縣、鄉、村三級聯動,通過走訪、宣傳等形式調動群眾的力量,參與到評議活動中來,將政策落到實處、落到深處。

  據了解,2022年,江西省出臺《江西省推進移風易俗鄉風文明三年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2-2024年)》,通過移風易俗“五個100”系列群眾推薦評議活動,評選出100個移風易俗“好家庭”、100個孝老愛親“好媳婦”、100個婚事新辦“好公婆”、100個不要彩禮“好岳父母”、100個弘揚新風“好理事長”,通過評議活動,形成移風易俗鄉風文明改革“學有榜樣、行有楷模、趕有目標”的濃厚氛圍。

這是7月21日在河東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進行“最美婆婆,最美丈母娘評選”。新華網發 李泳駿 攝

  德安縣還通過設立“親情連線”等方式,為留守兒童搭建與其外出務工親屬的聯系,增進親子間的溝通交流。近年來,“親情連線”志愿服務活動已在江西各地持續展開,打通了留守兒童與父母親情交流的“最后一公里”。

  7月21日,在德安縣河東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親情連線室內志愿者正在幫助留守兒童與親人視頻連線。新華網發 陳聚云 攝

  一家繁衍成萬戶,萬戶皆是新義門。2021年,德安義門陳家訓傳統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義門陳的家風傳統,不僅是確保家族世代和諧共處的精神內核,也是引領社會道德風尚的文化標識。

  目前,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義門陳非遺展覽館正在建設中。談起投資建設義門陳非遺展館的緣起,一直很重視族人教育工作的青島恒星集團董事長陳昌金先生說到,“作為陳家后人,我始終牢記著‘以忠孝節義為本,耕讀奉公為家’的祖訓,正是族人優秀的家風、家訓傳統引領著后人不斷開拓進取,也希望自己也能夠在這一傳承的過程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是位于德安車橋鎮的義門陳非遺展館(7月21日攝)。新華網發 陳穎 攝

  在德安縣,袁隆平的侄子袁定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動情地說,袁隆平直到90多歲躺在病床上,依舊關心著水稻的長勢。每次打電話都不忘囑托后輩做事情要腳踏實地,勇敢追夢,“我也經常把故事講給孩子們聽,袁隆平精神不僅鼓勵著我們家人向上向前,也希望能代代傳承,去影響鼓勵更多的人?!?/p>

2022年5月20日,學生在河東鄉后田村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體驗禾苗播種。新華網發 余文明 攝

  一幅幅鮮活的文明實踐畫面、一個個生動的典型人物故事,展現了九江人銘記家規家訓、牢記前人囑托,激勵著九江人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并將這股生生不息的內在精神化作不斷前行的強大力量。

【責任編輯:王爽】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