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昌邑市在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中,錨定搭平臺、建隊伍、育項目“三步走”工作思路,通過完善軟硬件設施、加強工作力量配備、創新豐富活動內容等切實舉措,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觸角延伸到基層“最末梢”,實現貼心服務“零距離”。
搭平臺、強整合,讓資源跟著平臺走。強化頂層設計,完善組織體系,全面構建市鎮村三級組織架構。以“有場所、有隊伍、有活動、有項目、有機制”為標準,規范實踐陣地建設,用實1個文明實踐中心、10個文明實踐所、690個文明實踐站,充分挖掘紅色資源,整合28處鄉村“復興少年宮”和18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文化陣地,聯動118個紅色村史館、10個專題展館和1個主體展館,發揮昌邑市渤海走廊革命斗爭陳列館、昌邑市抗日殉國烈士祠等當地紅色主題展館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新載體”“主陣地”作用,讓資源跟著平臺走,實現“建好實踐站、帶活一個村”。
昌邑市渤海走廊革命斗爭陳列館
昌邑圍子街道孫斜村文明實踐廣場
建隊伍、優服務,讓人員跟著隊伍走。發揮昌邑市義工聯合會、昌邑市青少年公益服務協會等11家志愿服務組織作用,廣泛吸納基層黨員、“五老”人員、鄉土文化人才、群眾性活動帶頭人等群體,組建市級志愿服務隊17支、鎮級志愿服務隊50支、村級志愿服務隊2070支,構建起覆蓋三級陣地的志愿服務網絡。實施116(一個平臺進行志愿者管理:昌邑市智慧公益云平臺、一本志愿者關愛工作手冊、5+X服務內容)志愿服務工作法,以“五為”志愿服務為基礎,立足群眾實際需求,運用“線上+線下”“理論+實踐”的方式,組織培訓志愿者20余場次、4000余人次,提高志愿者服務能力和水平。同時,持續完善社區“美德”銀行積分兌換獎勵制度,盤活愛心單位企業資源,多層次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目前,已吸引2000余名社區居民加入社區管理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注入“源頭之水”。
新時代文明實踐科技志愿服務隊開展防震救災宣傳活動
育項目、辦實事,讓活動跟著項目走。精準摸排群眾需求,充分發揮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社會階層人士,以及青年大學生的經驗智慧,組建“智囊團”,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征集制定理論宣講、扶困幫扶等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菜單17類218項,深化培育“益家小菜園”“愛心小屋”“為無名烈士墓碑描紅”“為烈士尋親”等18個志愿服務項目。在第59個“學雷鋒紀念日”,啟動深化“五為”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開展理論宣講、愛心義診、文明出行、文藝演出、疫情防控等20余項“五為”志愿服務活動90余場次,服務群眾5萬余人次。同時,將文明實踐和倡樹新時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融入文明創建、社會治理、鄉村振興,在全市城市社區廣泛開展美德“微展臺、微講堂、微檔案、微公益”四微活動32場次,將貼心服務送到群眾身邊,讓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真正順民心、有口碑、“火”起來。
志愿者們為無名烈士墓碑“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