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市針對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供需不匹配、“鐵將軍把門”的問題,探索推行文明實踐陣地“錯時延時”服務改革,提升文明實踐服務效能,推動文明實踐陣地大門常開、內容常新、活動常態。

未成年人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參與公益活動。江西省文明辦供圖
“錯時+延時+預約”服務機制,解決“時空錯位”的問題
針對周末、節假日、寒暑假期人流量較大的情況,龍南市在試點實踐所(站)推行“假期錯時”模式,開設“暑期課堂”“翰林書法”“葫蘆絲演奏”等系列公益課程,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特殊兒童等提供暑托班。目前,累計開設6個大類、11門課程、32個班次,累計服務兒童1800余人次,解決了兒童假期“無處去、無處管”的難題。實施“夜間延時”服務。踐行“群眾下班、服務上線”的理念,推動文明實踐陣地開放時間與群眾空閑時間實現有效銜接,實施文明實踐“夜間延時”模式。依托“青年夜?!薄敖】狄故小薄耙闺娪啊钡蓉S富載體,開展理論宣講、技能培訓、文化展演等夜間活動220場次,每周單個實踐中心(所、站)平均延長服務12小時以上,吸引3.2萬群眾參與,進一步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寬“預約”新渠道。實行“線上+線下”預約模式,群眾可通過公示的電話預約,也可以到實踐中心(所、站)現場登記預約活動場所、主題類型等服務事項,使服務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有效處理好個性需求和普遍需求的關系。
配優文明實踐員隊伍,解決“力量不足”的問題
為保障“錯時延時”服務長效化運行,龍南市采取“專職主導+兼職補充”隊伍相結合的模式,確保服務力量充足。專職文明實踐員負責日常管理,村組干部、公益性崗位人員實行“AB崗”互補機制,確保假期和夜間服務不斷檔。同時,面向社會公開招募“一日文明實踐員”,鼓勵有特長的群眾在空閑時間到實踐陣地參與理論宣講、文化傳承、關愛幫扶等活動,作為文明實踐員的補充隊伍?!褒埿∧稀蔽拿鲗嵺`人才庫,吸收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閱讀推廣人等60名文藝文化人才,自試點推行以來,共有300余名志愿者到實踐所站參與輪值?!皩煄蛶А睆娀刭|培養。聚焦“錯時延時”服務專業化需求,構建“菜單式培訓+動態化考核”培育機制。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對夜間課程組織、兒童托管等場景,設計服務技巧、應急管理等12類培訓課程,開展“菜單式”崗前實訓。定期對志愿者的能力素質進行考核,解決志愿者“本領恐慌”問題,讓志愿服務隊伍持續保持專業服務狀態?!岸Y遇政策”激發長效活力。實行“積分賦能+信用增值”雙重激勵,制定《龍南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考核激勵辦法》,對志愿服務時長及成效轉換成積分制管理,憑積分可享受兌換龍南市域景區門票、商家折扣等禮遇政策。年度優秀志愿者可參評“文明信用示范戶”,享受貸款授信、利率優惠等方面的金融支持。近年來全市共撥付志愿服務獎補、扶持資金30余萬元,惠及志愿者1200余人次,有效激發志愿服務活力。
提供分眾化多元服務,解決“供需錯配”的困境
龍南市建立協會社團常駐機制,與轄區內50余個社會團體、協會、志愿組織等簽訂陣地共享協議,進一步明確權利和義務,實現陣地共建共管共享。打破部門壁壘,整合青少年校外活動基地、文化館、婦女兒童中心、民間文藝協會基地等7大文明實踐資源,拓寬文明實踐服務半徑,釋放“1+1>2”的協同效應。推出“非遺之美進學?!薄翱图以捨⒄n堂”等50余場特色活動,既拓展了文明實踐陣地領域,又充實了文明實踐服務資源?!叭后w定制”精準對接需求。積極響應群眾需求,實施一系列分眾化、精準化的服務舉措,確保每個群體都能得到最適合的幫助與關懷。針對老年群體,開設健康講座、假日銀齡陪護,覆蓋慢性病管理、智能設備使用等實用內容;針對特殊兒童群體,推出“周末成長營”“暑期研學行”,融合課業輔導與非遺體驗;針對婦女群眾,開設夜間家政服務、手工加工、電商直播等技能培訓班,帶動150余名婦女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創業?!包c單服務”惠民心。在實行“錯時延時”服務的同時,多渠道收集群眾的意見建議,構建群眾“點單”、中心(所、站)“派單”、志愿服務隊“接單”閉環機制,讓文明實踐實現“精準滴灌”。截至目前,結合時令變化及需求,推出便民系列、農趣系列、節日系列等多元化的群眾性活動,聯合本地特色開展“龍南好聲音”、龍船盛會、四季村晚等系列活動60余場,惠及群眾1.2萬人次。
供稿:江西省文明辦 贛州市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