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東省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終牢記敢闖敢試、改革創新的初心和使命,不斷加強信用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信用監管機制改革,著力健全信用應用機制,持續深化誠信宣傳教育,扎實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信用數據筑基 率先打造統一社會信用平臺
一是推動信用信息歸集全覆蓋。實行公共信用信息“統一平臺、同一目錄”歸集機制,2020年修訂《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資源目錄》后,信源單位已覆蓋全市行政單位與公用事業單位共73家,信用子目錄約630個(其中涉及自然人的信用目錄項有348個),歸集企業、自然人、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信用信息超過22億條,其中含609萬家市場主體(含注吊銷)8.8億項信用信息;1,859萬自然人的14億項信用信息,實現“法人+自然人”信用信息全覆蓋,將分散在多個部門、多個業務系統的碎片信用數據有序歸總。
二是打造信用平臺先行地。建設深圳信用網為一體化信用服務平臺,依法依規向社會公開公示涉企信用信息,平均每年訪問量約2億次,信息查詢量約1億次,百度搜索量全國第一。2020年企業信用報告下載量達32.1萬份,累計下載量達58.63萬份。2020年12月底正式上線個人公共信用報告,展示政府部門歸集的、與個人信用相關的信息,全市年滿18周歲的深圳市民(包括戶籍在深圳、辦理了深圳市居住證或在深圳購買社保的)共計981萬人都可通過“一網三端”(信用網,i深圳app、微信、支付寶等手機端)及線下窗口的渠道查詢本人信用報告,截至2021年7月份查詢總量共計30.96萬次。
三是加強與金融征信數據交流共享。與百行征信、招商銀行、交通銀行等7個相關機構簽訂信用共建戰略合作協議,在信用數據共享服務中小微企業貸款、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建立信用數據要素市場和交易平臺方面作出積極探索。積極推進深圳市地方征信平臺建設,探索設立具有深圳特色的、市場化運作的征信服務公司,承建以政府數據為主、地方性信貸數據和商業性數據為輔的統一的社會信用服務平臺。
完善信用法規制度 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
一是全面推進信用立法工作。已出臺《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辦法》《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渡钲诮洕貐^社會信用條例》已完成送審稿稿,即將報市人大審議。二是逐步完善配套制度。出臺了信用數據歸集、政務誠信、信用修復、聯合獎懲、信用分級分類監管等覆蓋信用監管全流程的制度文件。已經制定出臺市場監管領域信用修復辦法,全市層面的信用修復工作指引;印發了加強全市政務誠信建設的實施意見;起草建立健全信用承諾制度的工作方案,全力落實國務院告知承諾制改革部署;發布地方標準《公共信用信息編碼規范》及《公共信用信息資源目錄規范》,在全國率先出臺《信用服務業分類及編碼規范》團體標準。
二是充分發揮信用在疫情防控中的積極作用。疫情期間,印發《關于加強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推進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關于做好進口凍品疫情防控信用信息歸集應用有關問題的通知》,一方面新增疫情防控信用信息目錄,做好相關信用信息歸集,對失信行為進行曝光。另一方面通過加大信用扶持力度、推行網上信用修復,延長滾動年報公示時限,開展信易貸等措施,幫扶市場主體在疫情時期持續健康發展。
三是建立信用約束規范化長效機制。組織對全市已出臺的失信行為認定、記錄、歸集、共享、公開、懲戒和信用修復等措施進行清理規范,依法依規推動獎懲系統對接,將信用獎懲措施應用于行政許可、評優表彰、資助獎勵審批等業務辦理環節。
涉企信用信息高質量應用 全面推進信用監管機制
深圳市場主體數量大、企業數據含金量高,在豐富信用數據資產的同時,也給企業監管帶來了新的機遇。全市已經在稅務、工程等重點領域開展了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全市70個監管領域已出臺相關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工作方案、管理辦法,或進行了分級分類評價,并將分級分類結果實際應用到各領域的監管工作中。市市場監管局建立了5個維度,63項指標的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對全市223萬企業綜合計分,進行信用風險分類,按照風險從低到高分為A+、A、B、C、D、E六個等級,首次在公示信息抽查中應用,按照風險等級不同,對應不同的抽查比例,實施差異化監管,對高風險企業問題發現率達89%,有效提升監管精度。構建“虛假登記企業”專項模型,實施定向抽查。推進全市聯合獎懲系統建設,制定聯合獎懲事項清單,依法梳理應用規則并嵌入各部門行政管理和服務事項,自動實施聯合獎懲。推進政府管理和服務活動深入用信,在開展財政性資金資助、公共資源交易、政府采購等工作時,信用信息核查已作為必經環節,核查信用主體超過122萬家。
市區共建打造"信易+"生態圈 助力營商環境優化
在市政府引領信用工作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各區結合實際開展特色信用工作,制定守信激勵政策,以應用為落腳點,深入拓展信用應用場景,制定守信激勵政策。市醫保局開展全國基金監管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福田區印發全國首個政務服務信用審批實施辦法,打造深圳市信用審批示范大廳,大力推行政務服務信用審批改革;羅湖區制定政府合同履約“星級評價”信用體系以及合同履約監管績效指標評分標準等多項舉措,填補了國內政務領域的制度空白;南山區獲批全國唯一一個區縣級知識產權信用體系試點;寶安打造“一街道一亮點”的誠信示范點創建模式,為全國首個社會信用標準化試點,全國首推社會組織公共信用信息報告,率先推出‘誠信+出租屋’工作模式,獲全國市域社會治理創新優秀案例;前海持續打造信用創新策源地,建設跨部門協同監管平臺,開展廣東省信用建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全國首創實施“誠信+法院執行”;坪山區推出“信用+執法監管”塊數據治理體系項目,獲評“2021年政法智能化建設智慧治理創新案例”;大鵬新區依托山海資源開展“信易游”,創建全省首家旅游行業誠信自律組織。
發揮信用支撐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作用,大力推動信用經濟發展?!靶乓踪J”平臺融資服務能力日趨增強,近一年通過深圳各類“信易貸”平臺累計信用放款1003億元。指導市信促會制定團體標準《信用服務業分類及編碼規范》,在全國率先成立了深圳市信用人才庫。加大向信用服務機構數據開放力度,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統以開通數據接口的形式,向包括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金融機構、信用服務機構等45家單位開放數據,接口調用7932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