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發力 各方出力 持續給力 推進移風易俗走深走實
雙遼市位于吉林省西南部,遼、吉、蒙三省交界,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面積3121.2平方公里,總人口32萬,農村人口24萬,占比75%。
2023年以來,我們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的目標,縱深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以“小切口”推動文明風尚“大變化”,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創新發展上做了一些扎實有效的探索與實踐。
一、高位推動,下好“一盤棋”。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將移風易俗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事項,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攻堅項目協同推進。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移風易俗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頂層設計,按季度召開專題會議,調度推進情況,分析研判現狀,及時破解難題,確保移風易俗工作出真章、見實效。二是突出統籌推進。確定“市委主導、鄉鎮主責、群眾主體”的工作原則和“整體推進、穩步實施、綜合施策”的工作思路,建立市、鄉鎮(街)、村三級聯動機制,構建起職責明晰、上下貫通的工作格局,增強工作推進的系統性和操作性。三是科學建章立制。制定印發《雙遼市移風易俗工作方案》等10余個文件,提出“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的正向引導準則,明確婚喪喜慶每桌菜品煙酒總價不超過300元、車輛不超過10輛和一事宴請一天一餐、赴宴一家一人、禮金不超過200元等標準,并將移風易俗工作成效納入鄉鎮(街)黨工委書記、村級黨組織書記綜合考評體系,促進有效落實。
二、強化宣傳,算好“一筆賬”。一是善用理論平臺。依托“理響雙遼”“流動黨校進家門”“小院黨課”基層理論宣講品牌,圍繞移風易俗開展宣講活動200余場,覆蓋群眾2萬余人,推動移風易俗觀念家喻戶曉。二是巧用宣傳陣地。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媒體、文化墻等陣地平臺廣泛宣傳,與群眾講情講理,潛移默化地影響群眾。開展各類文藝活動167場,組織志愿者、文藝輕騎兵開展“我們的節日”“移風易俗我先行”等主題活動600余場次。發放宣傳冊、倡議書7萬份,市鄉兩級制作《大操大辦不值當》《升學不“厭”請》《私奔》等短視頻78個,播放總量240余萬次,營造了移舊俗、除陋習、倡新風的良好社會氛圍。三是妙用“算賬”手段。開展“書記幫你算算賬”文明實踐活動,挨家挨戶為群眾算賬,講清楚大操大辦,不僅“虧本”,還直接影響下一代價值觀,造成“雙重損失”,以此促動群眾反思。全年有效勸導各類“余事不辦”3500余件,農村家庭隨禮年均支出減少約5000—10000元。
三、因地制宜,激活“一張網”。一是堅持自我約束。全市190個村實現一約四會全覆蓋,一村一約,因村施策,支持紅白理事會發揮作用,較真碰硬,定期張貼紅黑榜。全市曝光違反村規民約的人和事5件,發揮了很好的反向約束作用。二是堅持自我服務。各鄉鎮(街)統籌利用現有場所或委托有意愿的私營飯店,建立“移風易俗大食堂”,統一紅白事辦理標準和流程,為村民需求找到出口。全市10家“大食堂”累計承辦宴席386場,共節約費用約116萬元。三是堅持自我管理。通過“支部引領、屯組推動、十戶聯動”的辦法,全市721個網格形成屯屯有人抓、戶戶有人管、處處有人盯的治理網絡。建立了158個道德銀行,將移風易俗工作成效納入道德銀行積分,月評選、季表彰,轉化“無形引導”為“有形兌換”,目前已兌換商品12600余份,讓群眾在移風易俗中有真感受、得真實惠。舉辦集體“升學禮”64場,形成了“小卡片撬動基層大治理”“同心·易俗”“排查一萬步、暖心一杯茶”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明實踐活動品牌。
四、齊抓共管,打好“一套拳”。一是堅持合力攻堅。市委宣傳部統籌規劃全市移風易俗工作,把好脈、找準癥,提高施策的針對性和措施的操作性。市委組織部、市紀委監委、市人大、市政協、市教育局等8部門分條線制定相應措施,形成相關職能部門協同推進的格局。二是緊盯“關鍵少數”。市紀委監委緊盯中、高考等重要“時間節點”,及時對734名有子女升學的公職人員開展約談提醒。組織公職人員、“兩代表一委員”、黨員干部等群體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以“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各級紀檢監察部門對頂風違紀行為嚴肅查處,依紀依法處理1人,點名道姓曝光,起到了有效震懾作用。三是突出典型引領。全市評選最美家庭102戶、“干凈人家”1470戶、“雙遼好人”78人,評選表揚“移風易俗先進村”“弘揚新風好理事”“余事不辦好村民”等7個方面的正面典型3265個,引導群眾見賢思齊,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圍繞殯葬領域專項整治,持續深化移風易俗,落實好本次會議精神,學習借鑒其他省份、地區的先進經驗和做法,推動我市移風易俗工作再上新臺階。(吉林省四平市雙遼市委常委 宣傳部部長 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