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不僅促進了各國之間的了解和友誼,也推動了文化的多樣性和繁榮發展。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最古老且連續不斷的文明之一,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文化智慧,為全球治理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對當今世界仍有深遠影響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其生存發展過程中不斷積淀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與審美趣味等因素的總和,構成這個民族獨特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特質,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也是一個國家強盛發展的源泉。
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不曾中斷,積淀了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具有深邃的思想內涵、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強大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從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到孟子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王陽明強調“致良知”,中華文化始終將“以人為本”作為價值理念的核心。中華文化倡導“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處世哲學,強調“協和萬邦”“四海一家”的天下情懷,主張不同文明之間應該彼此尊重、平等相待、美美與共。中華文化主張“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宇宙觀,這一思想在現代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得到了廣泛認同?!爸杏怪馈钡奶幨勒軐W,強調平衡、適度與和諧,不僅指導個人修養,也適用于國際關系和社會治理。這些理念超越了時空界限,對當今世界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與包容性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延續至今的文明,其生命力之所以如此旺盛,一個根本原因在于中華文明始終堅持“以和為貴”的處世哲學。儒家思想強調“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強調和諧共生、和平共處,主張求同存異、兼容并蓄;道家思想講求陰陽平衡、萬物和諧統一;墨家的“兼愛非攻”體現了對和平的深切向往和積極實踐。這些思想無一不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尚和平、追求和諧的價值追求,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溫和、友善的民族性格,也促進了社會內部的和諧穩定。
中華文明主張“協和萬邦”“四海一家”,倡導不同文明之間應該彼此尊重、平等相待、互學互鑒。這種“天下情懷”對于化解國際矛盾、增進民族感情具有重要意義。在歷史上,無論是漢唐盛世的開放包容,還是宋明時期的科技文化繁榮,都是在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得以實現的。這種平性還體現在中華民族對外交往中,如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通道,更是東西方文化和平交流的橋梁,展現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共同發展的和平理念。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體現在對多元文化的接納與融合上,包括對不同文化、思想和技術元素的吸收和融合。歷史上,中華民族經歷了多次民族大融合,每一次融合都帶來了文化的交流與互鑒,使得中華文明更加豐富多彩。此外,中華文明還吸收來自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文化元素,如音樂、舞蹈、藝術、科技知識等,這些都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思想體系雖各有側重,但在歷史長河中相互借鑒、相互影響,共同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展現了中華文明強大的思想包容力。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力量
在全球治理方面,中華文明同樣提供了寶貴的智慧。一是提供公共產品。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一系列公共產品。例如,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促進共建國家的互聯互通和共同發展,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力。二是推動全球治理創新。中國在全球治理中不斷創新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現代化。例如,中國倡導的多邊主義和全球伙伴關系理念,為國際社會提供了新的治理思路;中國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創新實踐,也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三是應對全球性挑戰。中國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恐怖主義、難民危機等全球性挑戰,為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力量??梢?,中國不僅以中華文明為全球治理提供了豐富的智慧資源,還通過實際行動為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傳統國際關系理論和實踐的創新。這一理念倡導各國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之間交往新路。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各國利益深度融合,命運休戚與共。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發展鴻溝日益突出、氣候變化挑戰加劇等重大挑戰,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中國主張各國要樹立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意識,共同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這些主張體現了中國對人類發展前景的思考,為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永久魅力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光明前景。
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啟示
世界上的事情總是復雜多樣的,不同文明的價值觀念、歷史傳統、發展水平各不相同,沒有統一的發展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必然要根植于本國國情。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方式,我們要尊重,不能強加于人,不能詆毀攻擊。同時,對自身的發展道路,我們也要自信。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從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出發作出的戰略抉擇,是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中作出的理性選擇。
不同文明之間要實現和諧共處,還必須學會欣賞各自的美。文明因包容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我們應該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更要捍衛人類共同價值。
世界文明百花園應該呈現出多樣之美的生動景象。我們要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尊重不同國家各自選擇的道路,歡迎各國人民創造的燦爛成果,共同打造世界文明百花園。中華民族追求“天下大同”,就蘊含了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的真諦。實現人類社會和諧,需要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融發展,走出一條相互尊重、互學互鑒的康莊大道。(黃愛瓊/廣西醫科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