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敝腥A詩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華民族情感與思想的結晶。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它獨特的審美價值與文化底蘊,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閡,促進不同文明間的相互欣賞與包容。
中華詩詞的文明互鑒價值何以歷久彌新?其魅力源于情感共鳴、意象共情、韻律共振的三重特質,為世界文明對話提供重要價值。首先,情感共鳴打破文明壁壘。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詞》中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以獨特視角展現秋日的蓬勃與朝氣。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下“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同樣是對自然與生命的深度禮贊。盡管中印文化背景不同,但他們在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對積極精神的追求上高度契合。這種跨越時空的情感共振,讓不同文明背景的人們在中華詩詞中能找到心靈契合點。其次,意象共情搭建理解之橋。朝鮮詩人李齊賢,曾以高麗忠宣王侍臣的身份前往元朝。他模仿趙孟頫詞中意象,創作了《巫山一段云·瀟湘八景》。在這一創作過程中,原本蘊含于中國詩詞里的意象符號,在新的文化語境中實現了創造性重生。這一實例充分展現出中華詩詞的意象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與延展性,能夠跨越地域與文化界限,激發不同文化背景下詩人的創作靈感,實現意象在新文化語境中的傳承與創新。最后,韻律共振鑄就美學交融。白居易詩歌韻律精妙,如《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憑借精準的擬聲詞與整齊的句式,營造出強烈的節奏感與音樂美。平安時代,其詩傳入日本,在宮廷和知識階層掀起熱潮?!对词衔镎Z》的創作深受其影響,不少場景的情感渲染與氛圍營造借鑒了白詩韻律與意境。白居易詩歌跨越國界融入日本文學,實現了兩國文學在美學上的交融,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學觀念得以交融碰撞,成為世界文化多元共生的生動注腳。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敝腥A詩詞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從古代就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文學家和詩人學習借鑒。我國著名翻譯家許淵沖秉持“意美、音美、形美”原則,將《詩經》《唐詩》等經典譯成英、法文,讓不同語言背景的人領略中華詩詞之美。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不僅詩詞作品和解讀深受讀者喜愛,還通過講學、著書積極推廣中華詩詞文化。隨著中文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目前已有85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國外中文學習者和使用者累計超2億人,許多國家的高校與中小學紛紛開設中華詩詞相關課程與興趣班。全球華人詩詞大賽每年舉辦,吸引世界各地詩詞愛好者踴躍參與,參賽者既有海外華人,也有熱愛中華詩詞的外國友人。在海外,詩詞社團蓬勃發展,社交媒體也成為重要傳播陣地,許多詩詞博主、海外漢詩詩人發布的詩詞解讀、創作和朗誦視頻播放量常數以百萬計,海內外觀眾的互動交流,讓中華詩詞跨越地域限制,為其走向世界書寫嶄新篇章。
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文明交流互鑒日益深入,為更好地促進不同文明間的理解與融合,我們亟須深入挖掘中華詩詞的價值底蘊。
弘揚天下情懷,促進全球協作。當今世界,局部沖突、貿易摩擦等問題依舊層出不窮。在這樣的背景下,弘揚尚和合、求大同的天下情懷顯得尤為迫切。中華詩詞中,諸多經典之作都蘊含著這一寶貴的精神內核?!对娊洝返摹坝袦{萋萋,興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描繪了雨水滋潤公田和私田,無有偏私,體現了一種公平、普惠、和諧的氛圍,寓意不同文明、民族都能在相互包容的環境中共同發展。北宋張載“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將世間萬物視為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這種觀念展現出一種對世界廣闊無垠的胸懷與對人類社會和平發展的美好愿景,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秉持的對全人類命運的關懷。應深入挖掘和弘揚中華詩詞中的天下情懷,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推動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傳播價值觀念,構建公正秩序。在國際交往中,守誠信、崇正義的價值觀念是建立良好國際關系的基石。誠信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更是國家間合作的重要前提;正義則是維護國際秩序公平合理的關鍵。柳宗元“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強調了誠信是為人為文的根本,只有內心真誠,行為才能端正,這一理念同樣適用于國家間的交往。王安石“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突出了誠信在治理國家和人際交往中的關鍵作用,一個國家只有信守承諾,才能在國際社會中贏得尊重與信任。將這些詩詞進行深入解讀并傳播到國際社會,通過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外交場合引用等方式,有助于向世界準確生動地傳遞中國對公平正義與誠信的追求。
展現思想理念,增進情感共鳴。在文化多元的世界里,展現講仁愛、重民本的思想理念,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閡,增進不同民族間的情感共鳴。司馬光“不令一物傷天理,仁愛方知真宰心”,體現了對仁愛的崇尚,這種仁愛之心超越了個體、民族和國家的界限,是人類共通的美好情感。曹操在《度關山》中開篇便言“天地間,人為貴”,強調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反對“勞民為君,役賦其力”,體現出對百姓的重視,以及渴望國家統一、天下安定的愿景,蘊含著深刻的民本思想。與世界分享這些詩詞背后的故事,能讓各國真切感受到中華民族對和平的熱愛、對民生的重視,跨越文化差異,在情感層面搭建起溝通的橋梁,讓不同民族基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對人類命運的關懷產生共情。
多元傳播路徑,拓寬交流渠道。一方面,精準翻譯是讓中華詩詞走向世界的基礎。詩詞中凝練的意象、深厚的文化內涵,都需通過精準的翻譯,才能被世界理解。比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將“嬋娟”意譯為“moonlight”,既保留中國文化中月亮象征思念、團圓的獨特意象,又能讓外國讀者領會其中的美好祝愿,讓文化精髓在文字轉換間得以留存。另一方面,創新傳播形式是讓中華詩詞廣泛觸達全球受眾的關鍵。如《經典詠流傳》把詩詞與音樂融合,改編成現代歌曲在國際視頻平臺播放,借音樂的感染力吸引全球觀眾;開發中華詩詞APP,融入多語言版本和VR、AR技術,打造沉浸式學習體驗,讓用戶仿若穿越時空感受詩詞意境。此外,借助社交媒體平臺能讓中華詩詞融入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在海外社交平臺發起詩詞話題討論,邀請全球網友分享對詩詞的理解感悟,引發熱烈互動。這不僅激發人們對中華詩詞的興趣,在交流碰撞中超越文明隔閡,更成為文明互鑒的生動實踐。(邵長軍/中央宣傳部宣傳輿情研究中心學習編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