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中國人而言,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2024年12月4日,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非遺由此成為春節進一步走向世界的重要主題詞。那么,非遺視角下的春節有著怎樣的內涵,它又有著哪些特殊意義呢?
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類文化遺產涵蓋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與儀式及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等方面。從分類上看,“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屬于公約中“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以及“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的范疇。
春節前后,人們會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主題圍繞迎新年、祈福、慶祝家庭團聚以及促進社區和諧展開,這一慶祝過程被稱為“過年”。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人們就忙碌起來,打掃房屋、貼春聯和年畫、儲備物資、準備美食。社區組織的廟會、社火、燈會等慶?;顒訒恢背掷m到正月十五?!斑^年”不僅讓中國人獲得身份認同感,還保證了文化傳承的延續性。這些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代代相傳,展現了中國人的道德規范,以及對家庭和國家的熱愛,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理念,契合了公約中對非遺傳承和保護的要求。
對于中國人來說,春節凝聚著無數家庭和個人的情感和記憶。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春節的意義更體現在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彰顯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理念。
在家庭層面,除夕之夜,一家人圍坐吃團圓飯,長輩給晚輩講述家族故事,傳授如貼春聯、放鞭炮等春節習俗的寓意。據《帝京景物略》記載,正月初一的明代北京城,“夙興盥漱,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長少畢拜,姻友投箋互拜,曰拜年也”,這樣的年俗傳承至今。晚輩在這樣的氛圍中了解家族歷史與傳統,家族認同感得以增強,充分體現了春節重視家庭團聚、維系親情的文化價值。
在社區層面,舞龍舞獅、廟會等傳統活動精彩紛呈。在北京傳統廟會上,剪紙、花燈等傳統手工藝品展示著民間藝人的精湛技藝,這些非遺項目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造力。
在文化傳播層面,觀看春節聯歡晚會已成為春節的新民俗。在全球范圍內,海外華人社區通過舉辦舞龍舞獅、春節游行等活動,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讓世界感受到中國春節的熱鬧喜慶。近年來,許多國家和地區也紛紛舉辦春節慶?;顒?,將春節納入當地文化活動體系,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春節申遺成功,讓世界進一步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價值觀。以非遺的認定為新起點,加強不同地區春節年俗文化遺產的調查、保護和傳承,探索優秀中國非遺文化的跨文化傳播路徑,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承古開今、開拓創新的文化風貌。(崔利民/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