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學讓不同文明在互鑒中進步-中國文明網

古典學讓不同文明在互鑒中進步

發表時間:2024-11-29 來源:學習時報
字體:
打?。?/a>

  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斷滋養和啟迪后世”,強調愿同各方一道,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古典文明成就斐然,古典學連接古今、貫通中西,能讓不同文明在互鑒中進步,為解決當代世界問題提供啟示,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古典學的起源與智慧傳承

  “古典學”一詞源于拉丁文意為等級、劃分(classis),現代英文語境下表述為Classics或Classical Studies,專指古希臘羅馬經典文本研究。它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知識體系,包含文學、哲學、歷史、藝術等領域。在中國,古典學圍繞典籍展開,如《詩經》《尚書》《周易》等。盡管其概念范圍存在爭議,但研究方向明確,即深入解讀經典文獻以挖掘人類文明的智慧和價值。

  中西方古典學猶如同源之水,皆深深扎根于古代先賢的實踐智慧這一豐饒土壤。在中國先秦時期,“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展現出經典知識對于個人成長和自我表達的關鍵作用。在古羅馬,政治家、哲學家塞涅卡主張,學習不只是為獲取知識,更是為了成為更好的人,體現了西方古典學在起源階段對個人發展的關注。這表明,古典學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都承載著育人使命,指引人類社會走向文明與進步。

  不僅如此,中西方古典學在價值觀念上還存在諸多相通之處。在道德準則方面,孔子主張的“仁、義、禮、智、信”與柏拉圖提出的“智慧、勇敢、節制、正義”遙相呼應;在社會理想上,中國的“大同”,講究秩序和諧,西方在構建理想城邦等理論中也強調社會秩序穩定和公民各司其職。

  此外,從經典作品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層面剖析,中西方古典學均對現代人有著不可忽視的深遠影響。在《詩經》中,“夙夜在公”體現的一心為民精神,對中國現代社會治理中公職人員的價值導向有著深刻意義,與為人民服務等理念相通。亞里士多德所著《政治學》中關于正義與城邦秩序構建的內容,為西方社會治理模式的思考提供了重要依據。這些中西方先賢偉大的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照亮了人類發展的道路,使得人類社會更加公平、和諧與繁榮。研究古典學可以讓我們在歲月流轉中持續聆聽前輩先哲們的諄諄教誨,更好地把握未來發展方向。

  古典學在文明互鑒中的實踐與價值體現

  知識融合實踐,助力構建跨文化理解的知識體系。首先,在知識體系構建層面,古典學是融合劑。西方文明源于兩希文化,即希臘文化的哲學、科學等思想,希伯來文化的宗教倫理,是西方知識體系根基。東方有中國先秦經典,儒家仁愛禮義、道家無為自然等思想,還有印度吠陀文化,其宗教哲學等內容豐富。古典學研究整合東西方文化源頭,可促進跨文化理解知識體系完善。其次,在思想價值維度,古典學挖掘共性與差異。如西方古典學中的“邏各斯”(Logos)所蘊含的宇宙理性與秩序思想,和東方道家“道法自然”中對自然規律的尊崇有深度契合。這種挖掘讓文明在碰撞中相互尊重、學習,推動深度融合。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古典學帶來創新。各國學者不僅相互借鑒方法,還共同構建新理論模型。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不同文明古典文獻中的語言模式,挖掘背后隱藏的文化關聯,為古典學研究注入新活力,加速不同文明融合進程。

  遺產保護實踐,為人類文明傳承提供價值依托和具體保護措施。以敦煌莫高窟保護工程為例,中國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專項用于修復歷經歲月侵蝕而受損的壁畫、加固洞窟結構。古典學的研究成果為修復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包括對壁畫藝術風格的理解、洞窟文化背景的解析等,確保了這一承載著中西方文化交流記憶的藝術寶庫能夠得到科學合理的保護。在中東地區,伊拉克的巴比倫古城遺址雖然面臨戰亂等多重挑戰,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調下,多國派遣專家團隊,利用先進技術和專業學科理念,精心守護這一人類珍貴遺產。古典學知識幫助專家們深入解讀古城的歷史背景及其所蘊含的古代文明信息,為制定有效的保護措施提供寶貴的學術支持。

  全球治理實踐,拓展全球文明互鑒的深度與廣度。在國際安全層面,古典學為和平穩定提供價值指引。古代中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思想,蘊含通過外交手段避免戰爭、維護和平的智慧,與現代國際仲裁等爭端解決方式相契合。西方古代城邦聯盟的集體安全機制,為現代國際組織構建集體安全架構提供范例。在國際經濟治理方面,古代絲綢之路平等互利、互通有無的貿易精神和歐洲海上貿易誠信交易、風險共擔原則,為現代全球貿易規則完善提供藍本,助力各國制定經濟政策。在全球公共事務治理中,古典學蘊含著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能搭建起全球溝通理解的橋梁,凝聚各國力量,其引導各國以更具人文關懷和歷史視野的方式,跨越文化差異應對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挑戰,促使全球治理朝著更科學文明的方向發展,充分展現其深遠價值。

  如何用好古典學助力文明互鑒

  拓展跨文化詮釋??缥幕忈屇軌蛲ㄟ^對比分析不同文明,揭示其文化特質與背后深層邏輯,為構建全面深入的文明互鑒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以司馬遷《史記》與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為例,這兩部經典著作不僅代表了東西方早期歷史編纂學的高峰,也成為古典學研究中的重要文獻。對這兩部書進行跨文化詮釋,就是分析它們在戰爭起因闡述中相同的國家利益、地緣政治因素背后所反映的人類共性,同時剖析在敘事視角、價值判斷等方面的差異。通過拓展跨文化詮釋,我們可以洞察不同文明在戰爭、和平、權力等核心概念理解上的異同。由此,我們能更深層次地領悟到,不同文明在價值體系、思維模式和行為規范等層面的差異,并不是阻礙彼此交流的鴻溝,而是人類認知的寶庫。它讓我們能以多元視角去領略世界文明“百花齊放春滿園”的盛景,為文明互鑒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推動不同文明在相互理解中共生共榮。

  推動成果轉化。在推動文明互鑒進程中,成果轉化是關鍵環節,古典學在其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思想融合層面上,古典學與現代理念深度交織,為成果轉化筑牢根基。如,在生態領域,印第安文明對大地的崇敬、古埃及文明對尼羅河生態的呵護,與現代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相呼應,為全球生態保護實踐提供有力支撐;在社會治理領域,古典學蘊含的社會公平思想與現代公共管理理念相互映照,古代城邦資源分配、權益保障之法能為現代社會治理提供有益借鑒;在文化發展領域,古羅馬文化對希臘文化的傳承創新、阿拉伯文化對多種文化典籍的吸納融合,彰顯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包容,契合現代文明觀,能夠有力推動文明互鑒相關思想成果向實踐轉化。另一方面,在實踐應用維度,古典學為各領域發展注入能量。在經濟領域,古希臘海洋貿易智慧啟迪現代國際海運和貿易往來,阿拉伯古代商業體系經驗對跨國商業合作與資源調配有借鑒價值,中國古代“交子”的創新精神為現代金融創新和經濟流通帶來啟示;在科技領域,古希臘阿基米德的科學探索精神與方法為現代科研提供了思路啟發,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對世界科技發展進程影響深遠,古典學為科技發展提供歷史借鑒,促進科技成果在不同文明間的傳播與應用。古典學通過在思想和實踐層面的作用,有效消除文明隔閡,為文明互鑒搭建橋梁。

  挖掘共通價值。這一過程是對人類文明本質的深刻剖析,也是對人類社會理想發展模式的積極探尋。如法國近代的《人權宣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聯合國發布的《世界人權宣言》,與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的正義觀以及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度一致,彰顯了人類文明在價值追求上的內在共性。這種尊重他人、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內涵,是人類對生命尊嚴、公平正義與和諧社會關系永恒追求的成果。在當代世界國際關系實踐中,共通價值觀念影響深遠。在國際經濟合作領域,這些價值觀念是構建公平、有序國際市場秩序的基礎,可避免貿易保護主義、惡意傾銷等不正當競爭,保障國際經濟合作的可持續與穩定;在地區沖突中,它們是維護和平、保護平民的道德指引,促使各方超越狹隘民族主義和地緣政治利益,從人類共同價值追求出發,尋求和平解決沖突之道。古典學通過挖掘和弘揚這些共通價值,能夠驅散不同文明間因誤解和偏見產生的陰霾,營造和諧穩定的國際環境,引領人類社會走向更美好的未來。(郭永真)

【責任編輯:楊荃】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