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酒泉2月24日電(記者李國利 奉青玲 鄭偉杰)2月24日上午,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遙感三十一號03組衛星。而在40公里之外的東方紅衛星發射場,也迎來了一批前來參觀的游客。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就是從這里飛向太空的……”站在發射塔架前,講解員宗倩祖的深情介紹,讓參觀者感受到51年前那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
1970年4月24日,巴丹吉林沙漠深處的發射場,夜空慢慢黑透,發射指揮員下達了“一小時準備”的命令。
發射場區萬籟俱寂,聚光燈如白晝一般,照在矗立在發射塔架上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上。
“點火!”21時35分,隨著指揮員的一聲命令,白色火箭噴出橘紅色的火焰,載著中國人自己制造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飛向浩渺太空。
26年后,東方紅衛星發射塔架光榮退役。2018年,經過修繕的東方紅衛星發射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新亮相。
26歲的宗倩祖是這里的負責人,他和另外3名同事在此值班、巡視、打掃環境、接待游客,日復一日。
“每周都有人來參觀,5月到10月中旬,是我們接待高峰期?!痹谶@里已經值守3年的宗倩祖說。
1月13日,一場7級沙塵暴襲擊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方紅衛星發射場的風力達8級,窗戶玻璃不停震顫,窗外灰蒙蒙一片,能見度不足100米。
趁風力稍小的間隙,宗倩祖戴上口罩,把東方紅衛星發射場及其外圍巡視了一遍。
“大大小小七八十個房間、水塔、運電設備等,是我們每天要巡視的,巡視一圈大概一個半小時?!弊谫蛔孢吔榻B邊領著記者走進當年執行發射任務的試驗區。
距離塔架500米、深埋在戈壁沙丘下的指控室,是“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任務的指揮所。當年參試的儀表設備雖已陳舊,但依然保存完好。
20世紀50年代,在毛主席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偉大號召下,大漠戈壁的航天人向著宇宙進軍。
在缺資料、缺設備的困境下,白天,科技人員頂著烈日扛水泥、搬磚頭、打地基,進行各項建設;夜里,守著煤油燈啃書本、畫電路圖,拿著用罐頭盒、三合板制作而成的簡易模型展開研究。
“晚上躺在床上,還在背原理、背公式,在手心上、肚子上來回畫符號?!被貞洰斈?,技術專家呂琳記憶猶新。
為了建設發射塔架,中國航天人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和巨大的代價。
“戈壁灘夏季炎熱,地下加注庫房通風不暢,1名施工人員進入地下加注庫房時,突然發生爆炸,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碑敃r擔負工程建設任務的汪遠續回憶。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伴隨著發射中隊中隊長張積華的點火口令,操作手胡世祥果斷按下了發射按鈕,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托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直刺蒼穹。
“那天晚上,發射場鞭炮聲、鑼鼓聲震天響,每個人都像孩子一樣,揮舞著手中一切能夠拿到的東西,又蹦又跳?!睆埛e華回憶。
青山巍巍,弱水潺潺。如今,東方紅衛星發射場雖早已退出航天發射的歷史舞臺,但在《東方紅》樂曲的激勵下,廣大科技人員逐夢太空的腳步一刻也未曾停歇。
2018年1月19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六星”方式成功將吉林一號視頻07星、08星和4顆小衛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
這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自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執行的第100次航天發射任務。數十年間,一代代酒泉航天人將東方紅、實踐、墨子、悟空等100多顆衛星、11名航天員送入浩瀚太空,見證了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艱辛歷程,譜寫了中國航天史上舉世矚目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