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農歷臘月二十三。雖已立春,但室外仍然寒意不減。剛剛上任的楊陵區揉谷鎮新集村黨委書記張娟寧一臉陽光,“我今天‘走親戚’,村上要有啥事就給我打電話?!苯晦k完手頭工作后,張娟寧哼著歌走出村委會。
村上鄉親都說,1989年出生的張娟寧年輕能干、性格隨和。張娟寧是新集村的媳婦兒,剛剛換屆成了新集村的“領頭雁”,村民們都親切地叫她“丫頭書記”。
新集村是遠近聞名的葡萄產業村。借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技術支撐,新集村葡萄產業由小變大、由散變聚,成為村民致富的好產業,村民的腰包日漸鼓了起來。但葡萄怎么能賣得更好,還有沒有開拓市場的更好辦法,這位“丫頭書記”心里有點打鼓。這次“走親戚”,她想和村民多聊聊。
“爺,我今兒來,認個親,葡萄栽植我需要向你取經?!睆埦陮幇菰L的第一位“親戚”叫丁均社,是新集村一位栽了30多年葡萄的“老把式”。
一陣寒暄過后,丁均社開門見山:“雖然咱們村子葡萄種植規模比較大,但都是老品種,豐產難增收?!?/font>
“對,你一下子說到咱的痛點上了。那么究竟啥品種好,適合咱這兒大面積種植?”張娟寧問得急切。
“‘陽光玫瑰’‘金手指’可以?!崩隙≌f,之所以推薦這兩個新品種,是因為他家去年種植的“陽光玫瑰”剛剛掛果,50畝葡萄賣了40萬元?!斑@是頭一年,一畝地收入8000元,要是豐產年,一畝地收入能上3萬元呢!”
畝收入3萬元!張娟寧心頭一喜:“那你把種植經驗給咱鄉親傳授一下,能行不?”
“沒問題,我毫無保留!”丁均社爽快地答應了。
“我再給你說個好事,咱村上今年要建葡萄避雨棚,以后雨天果爛的情況就不會發生了?!睆埦陮幷f。
“那太好了,建避雨棚我第一個報名!”老丁喜出望外。
臨走時,張娟寧送給丁均社一把修剪果樹的剪刀,“這是一把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金剪刀’,你用這把剪刀多嘗試、多創新,通過傳幫帶把技術傳授給大家?!睆埦陮幍脑捳Z中充滿了期盼。
張娟寧拜訪的第二位“親戚”叫惠建奇。由于生意需要,惠建奇常年奔走在浙江、河北等地,見多識廣的他是新集村名副其實的“千里眼”。
“哥,你在外面見識廣,好不容易回來一趟,我想讓你給咱村產業發展把把脈!”見到惠建奇后,張娟寧迫不及待地向他請教。
“上海等一線城市的高端超市,能買到咱新集村葡萄不?20年前,我就見過一串重9斤的葡萄,口感還好得很,咱有嗎?咱村上有幾家開網店的?”惠建奇的三連問,讓張娟寧陷入了沉思。
張娟寧深知,新集村80%的葡萄都是靠客商上門收購,而且客商的數量也有限,如果品質稍有遜色,鄉親們還得看客商“臉色”行事。
“如何走出困境,你有啥建議嗎?”張娟寧問。
“人才隊伍很關鍵!”惠建奇說,除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力量和政府支持外,村里也應該組建一個團隊,這樣內外結合才能推動產業更好發展。
說話間惠建奇拿來了紙,“唰唰”寫起來:“陳敏儒在上海做水果批發生意,懂市場;陳志強懂技術;李海平善謀劃……”一串串新集人的名字被列了出來。
“我明白了,你是要我把咱村的能人發動起來,組建一個從種植到銷售的團隊,跟咱外圍專家團隊配合起來,實現內外團隊‘雙循環’?!睆埦陮幮χf道。
“哈哈,反應很快??!看來群眾選你當書記,沒錯??!”
他們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地暢談著,惠建奇的每條建議,張娟寧都一一記錄下來。
隨后,張娟寧又來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這里她要拜訪一位“老親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的張宗勤老師。
“葡萄現在要做精品,不但要嚴格執行好現有的種植標準,未來還要對葡萄甜度進行分級,實現農產品定制化,同時講好葡萄文化故事,用技術促進品質,用文化促進品牌,這樣新集村的葡萄產業才能走得遠,叫得響!”張宗勤說。
走完“親戚”,天色已黑?!把绢^書記”張娟寧懷揣著思考,帶著滿滿的收獲走在回村的路上。她知道,新集村葡萄產業發展的好日子已經越來越近了。(記者 齊卉 通訊員 周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