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4日,在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青口中心漁港,一名漁民將國旗懸掛在船頭,迎接農歷新年。司偉攝/光明圖片
【新春走基層·年俗里的年味】
大年初一上午,迎著一串串大紅的燈籠,71歲的河南省濟源市玉泉辦事處竹峪村村民崔鴻飛,成為最早走進濟瀆廟的幾個人之一。
濟源因濟水之源而得名。古時候,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四瀆”,濟瀆廟即為濟水東源。古柏蒼翠,燈籠紅艷,喜迎春節搭建的“讓文物活起來·濟瀆春節文化廟會”紅門就在修繕一新的濟瀆廟入口處。雖然得到通知,自己參演的《黃河船工號子》已經取消在濟瀆春節文化廟會的演出,崔鴻飛還是自己騎著電動車,獨自到濟瀆廟里走走:“看看宋代的宮殿,望望千年古柏,感覺跟俺胸中的黃河船工號子一樣值得品味!”
河南省級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黃河船工號子,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優秀代表作。為準備廟會展演節目忙碌了一個多月,在這個特殊時段,濟源市文化館副館長李睿芳難得清閑下來。她介紹說,濟源地處黃河北岸,曾長期是黃河中游河段水運的主干線,在這里自古流傳著唐朝運西糧的故事。下冶鎮沿八里古衕河道的古棧道斷崖上,清晰留有舊時船工拉船時栓纜繩的牛鼻子石孔遺跡,以及纖繩拉磨出的痕跡。戰爭年代,英雄的濟源黃河船工曾為運送解放大軍強渡黃河作出過特殊的貢獻。
“俺過去就是個船工”,滿頭白發的崔鴻飛聲音洪亮,“小時候聽老船工說常常一直行船到山東送貨,到俺們那時候,主要是往孟津送煤,卸完煤,一人身上一個纖板連著身后一根纖繩,走在岸上把船逆水往回拉,人人會喊黃河船工號子,長年累月,就像刻在了腦子里一樣”。
小浪底水庫的興建,讓崔鴻飛他們徹底告別了岸邊人家船上生活。1996年底至1997年,崔鴻飛所在的竹峪村,由大峪鎮整體移民搬遷到玉泉辦事處。適應新生活的日子里,黃河船工號一度淡出崔鴻飛的生活,也就在過年時,幾個老哥們聚在一起喝兩杯那會兒偶爾吼一嗓子,只是應者寥寥,全然沒有了那般氣勢。
進入新時代,生活越過越有滋味,需要再操的閑心少了,崔鴻飛常常忍不住翻看壓箱底的一張木帆船老舊照片,撫摸著照片上曾經一起在黃河里闖蕩的木帆船,黃河船工號子好像在身體的各個地方活躍起來,不吼一嗓子,不做點啥,渾身癢癢。那是一代代船工傳下來的黃河魂!忘不了??!回想起那段為黃河船工號子心神不定的日子,腳步輕快的崔鴻飛慢下來腳步跟記者講,頗有點不好意。
黃河船工號子一人高歌領號,眾人隨聲唱和,在船運中起著統一步調、協同動作、團結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內容主要有出沿號、打篷號、拉船號、撐篙號等十余種音樂形態。長期在文化館工作的李睿芳也開始關注黃河船工號子,她很快成了崔鴻飛他們的“知音”。
李睿芳介紹說,2016年至2017年,在河南省文化廳、濟源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直接領導下,濟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組織相關人員,對黃河船工號子進行了搶救性的保護。通過兩年多的田野調查、民間采錄,將留存資料全部記錄歸檔。在此基礎上,遵循傳統藝術規律,整合汲取精華音樂素材,成功地將其搬上舞臺展示。
傳統音樂舞臺節目《黃河船工號子》,就是李睿芳領銜精心創作的,由濟源市現今依然健在的、當年的黃河老船工們和傳承者參加表演,已經先后應邀到淮陽、鹿邑以及洛陽、揚州等地參加大型非遺展演。
“黃河船工號子能夠傳承下去,已經滿足了俺最大的心愿,能夠參加演出當然開心,有使不完的勁”,崔鴻飛朗聲道,這次取消演出,沒啥遺憾,這就像黃河船工號子一呼眾應,戰勝疫情就是要黨和國家一聲號召全國人民響應,沒有過不去的坎兒,闖過險灘好行船?。ㄓ浾?崔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