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年俗里的年味】
1月17日上午,農歷小年,山東省青島平度市鳳臺街道何家樓村,“月影面塑藝術館”有些局促的空間里彌漫著忙年的氣息,平度市非遺傳承人、53歲的陳月英館長正埋頭制作花饅頭,只見普通的面團在她手里經過一番揉捏、造型、點綴,就像有了魔力一樣迅速變化為花鳥魚蟲的大千世界。
進入臘月門,年的腳步近了,做花饅頭的訂單應接不暇,月影面塑藝術館一天能接四五單生意,陳月英和家人、徒弟經常是從早晨忙到次日凌晨。
面塑也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是膠東一帶民間傳統藝術之一,以白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每逢過年、結婚、祝壽等喜慶場合,膠東當地農村都有蒸花饅頭的習俗。
“農村過年家家都做一些花饅頭,我母親每年都做,我就在旁邊看,六七歲就有這個愛好了?!弊鳛槠胀ǖ霓r家婦女,22歲的陳月英剛一結婚就開始做花饅頭,那時候村里誰家有喜慶事就找心靈手巧的她幫忙。2016年,在政府扶持下,陳月英成立了“月影面塑藝術館”。
花饅頭制作工序看起來比較簡單,但需要經過調引子、和面、發酵、塑形、蒸制、上色、點綴等十多道工序。陳月英說,醒饅頭時,要掌握好時間和溫度,確保不干裂、濕潤光滑;蒸制時要控制好火候,蒸出的花饅頭才能熟透而又不變形、不起泡。
按照膠東地區的傳統風俗,花饅頭除了食用之外,還蘊含了祈福運、求平安等吉祥寓意。正月初一要做壓鍋魚,寓意富貴有余;正月十五要做圣雞、圣蟲壓糧缸、壓柜子,寓意錢糧滿倉,還要做豆面燈。
“現在生活好了,很多老傳統慢慢丟了,但用傳統方法做出來的花饅頭就是好吃,吃不夠?!标愒掠⒄f,硬面饅頭好吃,但這樣的面揉起來太累人了,去年春節揉了2000多斤的面,累得手都抬不起來。兒子說寧可去開出租車,也不愿意掙這么辛苦的錢。
“如今,人們吃東西講究健康有營養,色素啥的最好不用?!标愒掠⒄f,最近幾年,她開始對傳統花饅頭進行“轉型升級”,和面采用純粹的蔬菜和水果汁,一點水都不加,綠色用菠菜汁做,紅色用火龍果或紅曲米,白色用蘋果汁,黃色用南瓜汁,橙色用胡蘿卜汁。
因為沒有美術功底,2016年,陳月英特意跑到長沙去拜師學藝,學習做人物,“學做人物的時候我都49歲了,白天做不好,晚上都睡不著覺?!标愒掠⒄f,學成之后,自己花了7天時間做了“嫦娥奔月”,這件作品和其他幾件作品在她被評為“青島民間十大匠人”后被永久收藏了。
采訪間隙,陳月英捧出了厚厚一摞證書,單單在2019年,她的作品就獲得了第三屆“中華杯”民俗文化藝術作品邀請展一等獎、全國第二屆“金手指獎”泥面塑作品評選大賽金獎,她的很多作品還被日本友人收藏。
陳月英的面塑技藝不但聞名鄉里,而且聲名遠播。省內外的一些單位通過互聯網慕名找到她,江西贛州市大余縣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專門請陳月英去做了兩期面點師的專業培訓。
從2000年開始,陳月英就在村里小學義務教孩子們制作簡單的面塑。隨著傳統文化越來越得到重視,平度市一些小學專門開設了面塑課,陳月英每周都會去給孩子們上一次課。
“從最簡單的小豬頭開始教起,然后學做小雞、荷花、牡丹……由淺入深,慢慢增加難度?!逼饺詹黄堁孕Φ年愒掠?,只有在提起她的作品和教學時才難得地展露笑顏,“孩子們非常喜歡面塑課,捏出個小動物,爭著搶著拿給我看?!?/p>
陳月英教的孩子參加2016年全國第五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獲得青島特色獎,她的兩個學生還成了非遺傳承人。
堅持的背后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五年前的冬天,陳月英在壓面的時候右手不小心卷進壓面機,動了三次手術,勉強保住了右手?!拔椰F在干活主要靠左手,右手使不上勁,能堅持下來,我都挺佩服我自己的?!闭f到這里,陳月英有些動容,“我喜歡面塑這門手藝,現在要是讓我放下它干別的,多掙錢我也不高興?!?/p>
看著產品展示架上婀娜多姿的仕女、持刀而立的關公、威風的齊天大圣,目光拂過一件件心血之作,陳月英無限深情地告訴記者:“面塑做工復雜,利潤較薄,學習面塑的人越來越少。作為非遺傳承人,我就想著把這門手藝傳下去,只要有人愿意學,我都毫無保留?!保ㄓ浾?劉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