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月19日(記者董小紅)這些天,成都金堂縣金龍鎮的大紅燈籠“火”了。貨車在鎮里排著隊裝運成箱的燈籠,成都鴻發燈籠廠廠長陳洪向記者介紹,這些都是發往全國各地的,有的還要漂洋過海到東南亞、搭乘中歐班列到歐洲。
記者近日走進成都金堂縣金龍鎮騎龍社區成都鴻發燈籠廠,只見車間里堆著如山的燈籠,廠房外面的院壩里也曬滿了一個個大紅燈籠,令人驚艷。
陳洪手中的手機響個不停,他告訴記者:“都是訂貨的電話?!?/p>
新加坡經銷商在電話里剛催完貨,又說明年還要買廠里的手工燈籠。
金龍鎮是四川遠近聞名的“燈籠之鄉”,這里的人們祖祖輩輩傳承著全手工制作燈籠的技藝。做了20多年燈籠的陳洪從父輩那里接過手藝,建起了自己的燈籠廠,如今,這個小廠年產值超過3000萬元。
現在,燈籠已經成為當地群眾創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2019年,陳洪的燈籠廠就地解決本地農村剩余勞力200余人,不少村民還可以領取材料在家加工,既能照顧家庭又能就近打工掙錢。
40歲的何開蘭是騎龍社區17組的村民,從2016年起就一直在廠里做燈籠?!凹依铿F在農活少了,來廠里打工一年能掙工資4萬多元,比出去打工劃算?!焙伍_蘭說。
6組村民王浩則選擇更加靈活的做工方式,領材料在家做燈籠,農活與做工兩不誤,足不出戶每年也有3萬元左右的收入。
這幾個月,陳洪跟他的120多個工人一天都沒有休息過,打燈籠套、做骨架、繃燈籠、拉金條、做裝飾、裝掛鉤……整個流程都是手工制作,一氣呵成。
“我還要設計新的燈籠,想讓‘中國紅’去更遠的地方!”陳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