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化到鄉間,“種”幸福在心田
發表時間:2022-01-29來源:光明日報

四家鄉村文化館負責人暢談文化過大年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踏虎鑿花”州級傳承人李鐵騎在位于湖南湘西州瀘溪縣的工作室中進行創作。新華社發

  編者按:基層文化建設關系百姓的精氣神和幸福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鄉村文化館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建立,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多樣化服務。過去的一年,他們為百姓烹制了怎樣的“文化大餐”?新的一年,他們有什么打算?春節來臨之際,我們特邀四家鄉村文化館負責人,回顧近年來文化惠民的舉措,暢談2022年的愿景,陪您過一個文化氣息濃厚的“幸福中國年”。

  上舞臺、當主角,農民越來越自信

  講述人:寧夏中寧縣文化館黨支部書記、館長 李瓊

  入冬以來,農務漸歇。在我們中寧縣,鄉村文藝隊、農民合唱團輪番登臺,吹拉彈唱、表演劇目,紅火得很。

  最熱鬧的,要數大戰場鎮紅寶村農民合唱團。別看這個團才成立兩年多,出演大大小小的演出已經幾十場了。還記得2019年4月,我們組織文藝骨干李震宏到紅寶村“送文化”。臺上歌聲嘹亮,臺下人群熙攘,樸實的村民流露出對舞臺的強烈渴望,很多人一直跟著唱。我們當即決定組建農民合唱團,年近六旬的李震宏毛遂自薦當老師。一吆喝,呼啦啦地,很快就有80多人來報名。

  大戰場鎮是移民區,村民操著各式各樣的方言,基本都沒啥音樂基礎。有人白天打工晚上練習,有人忙完家務騎車十幾里路趕來學。從識字、發音到口型規范,李震宏想了很多辦法,只要愿意學,他都樂意教。大家的努力和熱情沒白費,這兩年,合唱團常走出紅寶村參加比賽演出,還獲了不少獎。

  現如今,農民的口袋越來越鼓,但精神文化生活依然不夠豐富。說實話,腦袋不富,打架罵仗、家庭矛盾、惡俗陋習就少不了。我們想,要是把優秀傳統文化裝進藝術作品里,讓鄉親們自然而然受熏陶,那該多好啊。

  說干就干。我們動員全縣10個農民藝術團隊,圍繞移風易俗、文明鄉風、法律宣傳等編排農村現實題材劇,請農民演,演農村事,給農民看。這不,很多農村問題被搬到了舞臺上,正確處理矛盾的方式也傳播開來。去年我們送戲下鄉200場,每部戲都是鄉村原創,群眾反響非常好。特別是小品《婆婆也是媽》《和諧一家人》《兒女都一樣》,群眾都樂意看。有的人看完說,“演得真真的,講得忒在理”。

  在一些偏遠鄉村,有的藝術團連樂器都沒有,我們就想辦法為村民添置。很多藝術愛好者沒有專業基礎,我們就安排業務骨干手把手教舞步、一點一點教樂器。這樣的公益性文化輔導培訓,我們每年至少開展20期,培訓了各類文藝人才1000多人次。

  一時間,擁有一技之長的鄉土文藝人爭先走上臺,帶動很多農民成立了特色文藝隊。在太陽梁鄉德勝村,移民組建了鄉音文化大院,聚起了一大幫秦腔票友;在余丁鄉黃羊古村,舞起了民間藝術黃羊錢鞭,還時不時被請到鄉村旅游景區表演。以前,文化活動都是部門組織、群眾參與;現在,農民自己策劃排演,不僅參與率高,覆蓋面還廣。

  如今,鄉村文化大舞臺上,農民成了主角,精氣神大不一樣了,鄰里也更和諧了,日子越過越紅火。

  虎年春節馬上到了,我們開展了“寫春聯送萬家”“賞年畫、過大年”“百姓樂翻天社火展演”等15項文化活動。在咱中國文化里,虎象征著勇敢和力量。來年,我們打算圍繞鄉村振興創作更多作品,讓房前屋后充滿歡聲笑語,讓咱農民的好日子“如虎添翼”,更上一層樓。

  線上點單,文化大餐送進村

  講述人:福建福州市閩侯縣文化館館長 林琳

  又到歲末年初,城鄉百姓開始忙著準備節禮年貨。我們文化館也到了一年里最忙的時候。許多同志剛剛在張村脫下戲服,又跑到李莊拿起筆墨。雖然忙得不可開交,但大家臉上都洋溢著笑容。要說為啥,就是因為咱老百姓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強,對文化服務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了。

  我們文化館館內面積3500平方米,有650平方米的小劇場,配備了錄音室、綜合排練廳等多個功能室。近些年,按照“一個總館+多個分館+若干服務點”的架構,我們建成了1個縣館、14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297個村級文化服務中心構成的三級聯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硬件”跟上后,關鍵就是如何更新“軟件”了。為了讓文化資源像春水一樣汩汩地流向鄉村,我們在全市“打響頭炮”,整合資源打造了門戶網站網絡資源庫。百姓在網站上“點單點將”,我們通過“周末農家戲臺”“鄉村公益講壇”等品牌項目精準配送?!澳泓c單我派送”,深受農民朋友歡迎,經常出現你爭我搶的“點單”現象。到現在,我們已通過“點單”精確配送100多場文藝演出。

  我們還免費向公眾錯時延時開放了館內各功能室、非遺展示館等公共設施。每到節假日,走進文化館的人絡繹不絕;每次公益課堂招生,名額總是被“秒搶”??粗幕諒囊郧暗木o俏品變成如今百姓生活的“日用品”,我們心里是真高興。

  我一直在想,生活條件好了,老百姓的文化品位會不會也發生變化?事實很快給出了答案。去年12月,我們舉辦了塑·源——閩侯當代雕塑邀請展,把抽象藝術雕塑搬到了縣城。沒想到,陳列在濱江公園和市民廣場的30多件當代雕塑作品,很快成了網紅打卡地,許多進城的農民朋友也紛紛拍照留念。他們還建議說,如果把雕塑搬到村口展覽,和鄉野炊煙融為一體,一定別有風味。

  虎年馬上到了,我們館精心烹制了許多文化大餐,組織了十幾場送戲下鄉、義寫春聯活動,還準備到閩越水鎮等景區開展民俗表演、非遺展示,讓游客和居民在歡聲笑語中領略悠久綿長的歷史文化。新的一年,要做的事情更多了,我們會繼續努力,讓多彩藝術潤澤幸福生活。

  把“冒熱氣”的文化服務送給百姓

  講述人:重慶北碚區文化館館長 董進波

  我們文化館成立于1950年2月,是個名副其實的“老字號”。多年來,我們走遍了區里每個村鎮,在農村院壩、田間地頭反復挖掘整理、修改打磨民間特色文化,開展文藝演出、輔導培訓、展覽展示、惠民講座等公共文化服務,把“冒著熱氣”的文化服務送到百姓手里。

  2020年,我們去澄江鎮民權村演出,得知當地有一位90多歲的老兵,由于行動不便,已經多年沒有出門看過演出。我們為老人買了輪椅,接他到現場觀看。演出結束后,老人拉著我的手激動地說:“你們演得好,太好了?!崩先说脑捵屛覀兩钍芨袆?。

  2021年7月,我們來到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演出,這在偏遠貧瘠的下莊村可是頭一遭。村民們說,真沒想到,這么好的節目會來到身邊。臺上,演員們鉚足了勁頭演;臺下,村民們屏息凝神看。很多人看了下莊村黨員群眾“敢向絕壁要天路”的故事后受到了感召。

  要吸引鄉親們,得先有好作品。這些年,我們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文化振興、美麗鄉村等主題,吸收民間文藝元素,創作出反映農村群眾生活、鄉土氣息濃郁的文藝作品200多個。比如,我們創作的《縉云歡歌》脫胎于北碚民間舞蹈“雙竹蓮宵”。表演中,敲打蓮宵發出的清脆鈴鐺聲配合歡快的節奏,讓人心情舒暢。通過重新編排,我們在傳統表演中融入時代新風,既展現了黨領導人民振興鄉村的新面貌新氣象,也抒發了巴渝兒女面對豐收景象的喜悅之情和豪邁干勁。這樣既有地域特色又有傳承性的節目,老百姓都愛看。

  我們還深化“文化下鄉”巡回服務機制,在服務群眾“最后一米”上下功夫,組建區級文藝團隊9支、社會文藝團隊536支,建設基層文化示范點68個,派出基層文化指導員2000余名,年均輔導基層農村文藝骨干、群眾10萬余人次,不光把文化送到百姓身邊,還把文化“種”在百姓心坎。

  今年春節,我們通過云平臺為大家提供豐富的線上文化產品,還開通了400門課程的線上慕課,線上線下同賀新春。新的一年,我們期待有更多百姓想看、愛看的文化服務能走進千家萬戶,大家一起把歌唱,共圓鄉村振興夢。

  把團結故事寫進節目送到鄉間

  講述人:新疆塔城沙灣市文化館館長 孟凡社

  春節快到了,我們館推出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動一天也不停歇?!拔覀兊闹袊鴫簟幕M萬家”“喜迎冬奧會,歡樂過大年”……一場場精彩演出,陪著百姓歡樂迎新年。

  沙灣市是個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濃郁的地方。為了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我們精心編排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尤其是民族團結題材的舞蹈、詩朗誦等,光說過去一年,就走進鄉村、廠礦、學校、軍營、社區、機關演出56場次。

  去年,黨迎來百歲生日,我們創編了沙灣首部大型舞臺劇《特殊黨課》,通過老支書阿不力孜帶領群眾不懈奮斗幾十年,最終過上好日子的故事,折射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矢志奮斗的擔當和追求。70分鐘的演出,讓在場觀眾深受感染。

  民族團結,是我們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對我們這樣的基層文化部門來說,就是要挖掘身邊民族團結的感人事跡,把這些故事寫進節目里、送到鄉間去,讓民族團結之花開遍祖國大地。例如,我們自編自演的小品《一家人》,講述了當地一名維吾爾族大叔和漢族駐村干部情同父子的感人故事。不少觀眾看后熱淚盈眶。三道河子鎮凱旋路社區居民努爾古麗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要珍惜這種幸?!?。

  沙灣市有很豐富的非遺資源。我們開辦了多期非遺項目傳承培訓班,促進非遺項目進景區,提高社會各界對這些非遺項目的關注和了解。我們還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猛進秦劇團、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藝術劇院豫劇團舉行交流展演活動,讓新疆秦腔和豫劇的傳承實踐基地落戶沙灣,增強廣大群眾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

  新的一年,我們將以更豐富的文化服務扮靚百姓生活,讓美好的日子比蜜甜。(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張文攀、王建宏、高建進、張國圣、李慧、王斯敏)

Scan me!
責任編輯:路 弘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