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牽系千家萬戶,關乎百姓民生。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殯葬習俗的革新既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縮影,也是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河北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倡導厚養薄葬、節儉治喪,不大操大辦,不互相攀比,抵制封建迷信和鋪張浪費,采取文明環保、簡樸莊重的殯葬禮儀和治喪祭掃方式。積極組織節地生態安葬活動,通過科技賦能、生態引領、制度創新,多措并舉推進殯葬習俗改革,逐步構建起綠色、文明、惠民的新型殯葬服務體系。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喪盡禮,祭盡誠”。和諧、綠色、生態的文明殯葬新風正在燕趙大地悄然生根。
生態引領,節地安葬描繪生命歸程新圖卷
2025年清明節期間,一場特殊的安葬儀式在河北省雙鳳山陵園舉行,40余位逝者的骨灰以“公益花壇葬”的形式長眠于此。
“公益花壇葬”是一種綠色節地環保的安葬形式,逝者骨灰盛放在可降解的骨灰壇中,安葬于花壇之下,隨著時間流逝,骨灰壇與骨灰自然降解,回歸大地。
省雙鳳山陵園2012年起開始舉辦“公益花壇葬”,每年清明節、寒衣節期間舉行,安葬過程不收取任何費用。2024年升級后,單次安葬規模從15位增至40位,累計安葬逝者280余位。
近年來,河北大力推行節地生態安葬。2022年,河北省民政廳確定30個單位開展節地生態安葬試點,2023年在邢臺市南和區舉辦農村公墓建設管理工作培訓班,總結推廣建設節地型公益性安葬設施的成功做法。
而今,承德、張家口、廊坊、衡水等地圍繞節地生態安葬展開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先后推出樹葬、草坪葬、花壇葬、小型藝術碑、壁葬等多種安葬方式,減少對土地資源的占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文明健康、節地生態安葬新風尚。
在全省范圍內,采用生態安葬方式的人數逐年上漲。
海葬,作為一種節地環保的殯葬方式,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3月30日,由北京市民政局、天津市民政局、河北省民政廳聯合舉辦的“碧海寄情 愛在滄溟”2025年京津冀骨灰海葬啟航活動在天津港海域舉行。來自京津冀三地的近百名逝者家屬登上海葬專用船送別39位逝者,從此以海為墓,寄托哀思。
河北省自1997年推行骨灰海葬以來,先后已有9000余名逝者長眠大海。近年來,隨著移風易俗工作的深入推進,群眾海葬參與度逐年提高,撒放需求越來越多,今年全省已經預約登記1600余具。近日,石家莊、張家口、唐山、滄州等地也相繼組織海撒活動,以滿足廣大群眾海葬需求。
下一步,河北省民政部門將繼續推廣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時代要求的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帶動更多人轉變喪葬觀念,倡樹“厚養薄葬”新風尚,促進全社會移風易俗。
科技賦能,智慧殯葬構建清明祭掃新場景
清明祭掃,不僅是對逝去親人的懷念,更是延續傳統、弘揚文明的重要活動。河北各地探索推出的智慧殯葬平臺,正通過科技賦能,打造綠色低碳的“數字紀念空間”,讓群眾足不出戶即可完成祭掃儀式,實現云端追思。
邯鄲市殯葬服務管理中心創新研發的“邯鄲殯葬”智慧祭掃平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該平臺集信息公開、在線選購、遠程告別等功能于一體,實現了殯葬服務機構名錄、服務項目、收費標準“全公開”,可為群眾提供信息查詢、產品服務選購、網上祭奠等“一站式”在線服務,還支持遠程告別、網上預約等服務。
以便民利民為核心追求,類似這樣,河北各地紛紛采取完善的保障措施、豐富的服務選項、便利的網絡技術,為群眾提供了一個安全、文明、綠色、溫馨的祭掃環境。
在張家口市,市殯儀館、市人民公墓在微信公眾號創建網上紀念館,讓逝者家屬在祭祀平臺為逝者創建專屬網上空間,既能上傳逝者生前照片、生平事跡、影音視頻等資料,也可通過向逝者“敬獻”鮮花、水果等虛擬祭品,模擬傳統方式祭祀,還可在祭祀頁面寫下對逝者的祝福與回憶,為逝者家屬打造永恒紀念空間。該市還建立了“身后一件事”線上辦理服務平臺,有效解決了身后事辦理過程中“多環節、多處跑、多次跑”的難題。
在唐山市,市殯葬事業服務中心著力構建“線下+云端”立體追思空間,利用官方網站、7·28紀念網及微信公眾號開設虛擬紀念館,供群眾線上追思,目前已累計創建數字紀念館1900余個。
推進文明祭掃,河北各地還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探索,讓“文明低碳”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衡水、滄州、邯鄲等地組織“鮮花換紙錢”活動,將焚燒冥幣的傳統轉化為文明祭祀。殯葬服務機構免費提供鮮花,兌換市民攜帶的紙錢,既減少空氣污染,又以馨香傳遞思念。
針對無法完全替代的焚燒需求,邯鄲市殯葬服務管理中心創新引入“祭品環保袋”,統一向市民免費發放,工作人員集中焚燒,以減少有害氣體排放,避免火災隱患。
雄安新區在清明期間通過“殯儀館開放日”“鄉鎮骨灰堂集體公祭”等創新舉措向社會公眾傳遞綠色、人文的殯葬服務新理念,在新區殯儀館,通過面向公眾開放殯儀館服務全流程等方式,打破群眾對殯葬工作的刻板印象;在各鄉鎮骨灰堂,以集體公祭傳深情,通過敬獻鮮花、誦讀祭文、鞠躬寄哀思等環節,為群眾提供追思服務。
在這些探索的背后,省民政廳每年都提前就清明祭掃服務保障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并聯合省文明辦對深化移風易俗、加強祭掃安全等發出倡議,引導廣大群眾自覺抵制喪葬陋習,革除陳規舊俗,涵養時代新風。各級民政部門也紛紛建立清明節應急保障機制,安排專人24小時值班,統籌協調清明祭掃服務保障工作。通過這些工作,近幾年,文明祭掃蔚然成風,生態追思漸入人心。
制度創新,基層探索培育殯葬文明新風尚
喪葬習俗改革的深入推進,離不開制度保障與基層智慧。推進移風易俗的過程中,河北注重用制度建設強化對農村喪葬活動的規范管理,全省各地指導村(居)委會把推動文明節儉辦喪事納入村規民約、紅白事理事會章程,進一步規范喪葬禮儀和模式,限制大操大辦和盲目攀比。
石家莊市把典型引領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手段,組織各縣(市、區)民政局走進正定縣斜角頭村,學習推廣該村將喪事費用降低50%—70%的經驗,要求各縣(市、區)以培育喪事簡辦試點村為抓手,推動移風易俗。目前,全市已培育喪事簡辦示范村94個,白事費用最高降低2萬元,平均降低1.1萬元。
滄州市堅持以小切口推動大治理,目前全市18個縣(市、區)都已完成《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章程》的修訂,對紅白事操辦、待客范圍、席面標準和禮金限額等均制定了具體指導標準。
雄安新區指導三縣因勢利導,實施紅白理事會章程、村規民約“雙約共治”,在556個村落地紅白事“三限令”(限時不超3天、限定人員范圍、限價不高于450元/桌),并提供喪葬流程全指導,實現戶均減支近萬元;還印發婚喪領域移風易俗專項文件,通過組合拳,使“雙約共治+三限令”的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彰顯。
在如此力度推動和倡導之下,各地的農村基層組織也紛紛展開探索。
承德市雙灤區西地鎮肖店村依托農村股份合作社組織架構,精心選拔一批長期扎根鄉土,熟悉村情民意的老黨員充實到紅白理事會,他們憑借群眾基礎和人生閱歷優勢,全身心投入紅白事組織協調工作,精準、有效地將黨的政策、移風易俗理念傳遞至千家萬戶,為紅白理事會的高效運轉、文明鄉風的培育夯實根基。
石家莊市藁城區系井村倡導白事不燒煤和干柴做飯,對改用液化氣的一次性補貼200元;高邑縣北關村、北街村對嚴格按照簡辦流程辦喪事的逝者家屬,每戶獎勵2000元;新樂市南雙晶村實行“道德積分”監督獎勵機制,對按照規定辦事的農戶給予積分獎勵。
黃驊市李子札村紅白理事會響應號召,注重細節,嚴格壓縮開支,力求將白事辦得既隆重又節儉,對辦理喪事制定統一標準,一次治喪總花銷一般不超6000元:流水席每桌控制在32元左右(8人/桌);廚師、服務員等由本村志愿者擔任,不收取任何費用;喪事用車由本村互助會免費提供;不搞商業演出、不設紙扎、不收禮品;紅白理事會不收取任何費用,事后將賬目錢款全部交還逝者家屬……
就在這樣潤物無聲的移風易俗活動中,從太行山麓到渤海岸邊,河北各地群眾講文明、比孝順,陳規陋習不斷破除,文明新風拂面而來。
供稿:河北省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