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又至,風清雨潤。這個慎終追遠的節日,既是緬懷先人的情感紐帶,更是傳承文明的精神火炬。如何讓清明既葆有“慎終追遠”的厚重,又煥發“清潔明凈”的新意?答案藏在文明的細節中。
一把紙錢燃起的煙塵,模糊了追思的本色;一束鮮花的靜默,卻能映照清明之“清”。如今,“鮮花換紙錢”“絲帶寄哀思”已成新風尚,山東等地更推出“時空信箱”“云祭掃”,讓哀思跨越時空,與綠水青山相擁?!叭f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鞭饤壜?,不是割裂傳統,而是讓祭掃回歸“心祭”的本質——哀思貴在真誠,而非形式。
清明亦是民族精神的“校準時刻”。從黃花崗的槍聲到喀喇昆侖的堅守,英烈用生命鑄就的精神豐碑,始終照亮前行之路。青少年走進烈士陵園聆聽紅色故事,黨員重溫入黨誓詞,社區開展“清風家話”……這些行動將抽象的愛國情懷化為具象的傳承,讓“清澈的愛”永續流淌。這“清明”二字,正是對信仰最赤誠的守護。
清明是春的序章,更是文明的考題。讓我們以花香代替煙火,以追思凝聚力量,在傳承中創新,在緬懷中奮進——因為最好的紀念,是讓英烈精神活在當下;最美的清明,是讓文明新風吹綠山河?。ǔ栭T工作室 海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