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有話說,今日話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歷來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光的時節,同時也是一個慎終追遠、祭祀先人的節日。古人對于清明十分重視,并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宋·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南宋后期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西湖春景。風吹梨花,清明又至。人們為了尋春,紛紛出城游玩。直到傍晚,笙歌才漸漸消歇,游人才緩緩離去,而千萬株楊柳樹上黃鶯依舊跳躍、啼唱。
古代典籍《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這個時節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自然界也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所以在《歲時百問》中說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币虼?,在大好的春光里,踏青出游,感受春天的美好,享受與自然的親近,成為清明節保留至今的傳統習俗之一。
除了郊游踏青,古代清明節民間還有打秋千、插柳、蹴鞠、放風箏等多種有趣的民俗活動。
吏來屢敗哦詩興,雨作常妨載酒行。
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宋·陸游《春日絕句》
宋代詩人陸游的這首《春日絕句》記錄了清明節的另一個民間習俗——插柳。清明時節正值楊柳發芽抽綠,到處是“陽春三月柳色新”的景象。因此,清明又稱“柳節”,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古時人們認為柳枝是驅邪避祟的象征,人們踏青歸來,順手折下幾枝柳條把玩手中,或戴于頭頂,或插在門楣、屋檐,希望可以避免蟲疫、守護家門、驅邪避災。此外,柳枝插在屋檐下,還可以預報天氣,古諺云:“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p>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在所有描繪清明的詩詞當中,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最廣為流傳,詩中寫出了清明的特殊氛圍,一種凄清與哀思。
今又清明春草綠,復緬先人寄哀思。掃墓祭祖、緬懷先人是清明節的重要民俗活動,而其背后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行孝盡哀”的深刻內涵,它提醒人們,在灑掃祭拜之余,更要緬懷、感恩、追思,也讓生者在與逝者的對話中,感懷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