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內涵最為深厚、內容最為豐富、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為廣泛的中國傳統節日,也是中華大地上最具“儀式感”的節日。
隨著春節臨近,年味愈發濃厚,寧夏鹽池縣花馬池鎮北塘新村的“村晚”,村民帶“藝”登臺,鹽池說書、鹽池道情等鄉味濃厚的節目依次亮相;浙江金華市武義縣迎來特殊的“村晚”,臺上,村民們穿上戲服、畫上彩妝,為現場觀眾帶來《婺韻芬芳》《打金枝》等經典戲曲劇目……熱鬧歡暢之中,映射出一個個活力滿滿、熱氣騰騰的文明鄉風影像。
沒有華麗的舞臺,也沒有璀璨的燈光,有的只是樸實無華的農民演員、農民導演,家長里短的田間農事、煙火日常,這樣充滿草根性、鄉土味的“村晚”,年年辦、年年看,還年年熱,其魅力何在?為何值得“追捧”?
其實,“村晚”不僅僅是一場演一演、唱一唱、樂一樂的舞臺,更是鄉土文化的一次精彩展示,弦索聲聲唱道情、一曲秦腔頌千年、一方幕布逐光影……這些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有力支撐起“村晚”的群眾舞臺,展現出群眾內在生長的文化自信。再往深了看,“村晚”舞臺為村民而建,村民自編自導、自排自演,想說的、想唱的、想抒發的真實情感都可以表達出來,也有助于推動村民積極投身于鄉村文化建設,成為創新創造鄉村文化的主角,這樣的“村晚”自然值得追捧。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鄉土情結,“村晚”舞臺上,一聲聲俚語方言飽含了鄉風鄉味、鄉情鄉愁,一幕幕文藝表演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也喚醒了我們內心深處的鄉思鄉愁。從這個角度看,鄉村“看客”變成文化“主角”,傳遞的不僅僅是文化,更是對鄉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提升的不僅僅是“精氣神”,更是村民之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的也正是這樣的凝聚力。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堅持農民唱主角,促進“村BA”“村超”“村晚”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健康發展。多些鄉村特色民俗的展示舞臺,多辦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多講原汁原味的鄉村故事,“村晚”的舞臺一定會越來越熱,鄉村全面振興的大舞臺上,也一定是好戲連臺、精彩不斷?。ǔ栭T工作室 馬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