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蘇省文明辦、省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的“我們的節日?七夕”云游會活動舉辦。本次活動采用線下活動+線上直播的方式,通過戶外直播、現場連線、嘉賓對談、實景VCR、互動問答、慢直播伴隨等多樣態的形式,帶領廣大觀眾“云游”浪漫江蘇,飽覽各地多姿多彩的七夕活動,生動展現七夕節相知相愛的人文內核,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直播活動依托荔枝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矩陣,采用全豎屏直播、全媒體聯動等方式,實現傳統文化創新表達,帶給群眾全新觀看和互動體驗。
多場景,共度浪漫七夕
七夕前后,江蘇各地文明辦聯合文旅、廣電、民政、團委、婦聯等部門及景區等推出了數百場豐富多彩的“我們的節日·七夕”主題活動。為集中展示全省七夕特色活動,云游會采用線上直播的形式,選取鹽城東臺西溪古鎮作為主會場搭建透明直播間,通過1個主會場+7個分會場“1+7”直播場景的實時切換,精選呈現了無錫、鹽城、連云港、泰州、宿遷、東臺、太倉、高郵等地方開展的具有較強地域特色和節日代表性的音樂節、游園會、漢服秀、相親會、青年聯誼、集體婚禮、婚俗文化節等七夕活動,兼具了傳統韻味和現代風尚,帶領觀眾云游浪漫江蘇,感受七夕濃厚氛圍。

連云港博物館漢服秀
多維度,探尋傳統韻味
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七夕節蘊含著豐厚的傳統民俗文化,承載著中國人千百年來對美好愛情的向往,江蘇各地也流傳著很多與七夕、愛情有關的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云游會特別設置了“直播訪談區”,邀請多位文化學者、情感專家、知名博主、天文專家為觀眾帶來豐富的文化知識大餐。如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B站百萬粉絲博主“有山先生”解讀了七夕節的由來、演變過程、詩詞中的七夕節等,介紹了投針驗巧、蘭夜斗巧、曬書曬衣、拜織女等傳統七夕習俗,南京天文愛好者協會秘書長許軍科普了七夕節背后蘊含的天文學知識,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張鵬講解了遍布江蘇各地的愛情故事等。很多網友在觀看直播過程中,不時表達對傳統文化的贊美,如“牛郎織女的傳說從小聽到大,原來還有這么多天文知識”“每個人都是文化的傳播者”等。此外,直播還探訪了東臺發繡、三垛方酥、壓花團扇、沙溪竹編、云渡桃雕、惠山泥人等江蘇民間非遺技藝,讓更多人愛上傳統文化。
多視角,引領婚戀新風
七夕不僅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同時又被人們賦予了新的文化意義。在8月22日的七夕云游會現場,專家嘉賓從“現代人如何過七夕”的話題引出了對“樹立正確婚戀觀”“婚俗文化”等話題的討論,引導廣大青年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家庭觀。南京民俗博物館副館長劉媛之從婚禮習俗的演變中探討今天倡導移風易俗的重要性;資深媒體人、心理咨詢師文嵐,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張鵬為觀眾深入解讀了七夕蘊含著的中國人自古以來對浪漫和情感的理解,從婚姻中的距離談到了獨立和連接的重要性,如何克服愛情中的阻力等,為年輕人的戀愛、婚姻支招,鼓勵更多年輕人勇敢愛;“海安舅舅”曹愛華、“最美軍嫂”密琳、“江蘇最美人物”殷國華等模范人物樸素而真摯的愛情故事則更詮釋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愛情觀。

無錫婚俗文化節婚事新辦倡議書簽名墻
多樣態,創新文化表達
本次七夕云游會在制作和播出方面也按照青年人群的觀看喜好和收視習慣進行了多方面的創新,吸引更多人了解七夕、參與七夕?;顒蛹鲜V電總臺電視、廣播、新媒體的全媒體制作力量,全程采用移動端流行的豎屏形式,依托8月18日煥新上線的荔枝新聞客戶端及抖音、視頻號、微博等新媒體矩陣,探索從內容到形式,從制作到播出全面移動化轉型。
本次活動還聯合國內多個天文愛好者組織創新策劃推出了“銀河電臺”環節,采用伴隨式慢直播的方式,帶領觀眾共同領略中國東南西北不同地區的浩瀚銀河,讓人們在浪漫的音樂聲中守望星河、祝福美好。(供稿:江蘇省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