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掃墓自古至今都是清明節期間最重要的節日內容,中國人在每年清明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去祖先的墳前祭奠。
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中寫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边@說的就是在多雨的清明時節,詩人見路上的行人悼念逝去的親人,傷心欲絕的情景。春秋以來,古人就有清明掃墓祀祖的習俗。這一天,人們紛紛扶老攜幼來到先人墓地,將酒、食、果品供祭于墓前,焚化紙錢進行祭拜。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對祭祀的情景描繪得具體生動:“烏啼鵲躁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p>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從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現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