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金融街街景。
文明城市創建是一場“幸福接力”。已連續六屆獲得“全國文明城區”稱號的北京市西城區努力把全國文明城區打造成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檢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高位推進,匯聚文明創建向心力
布置在西城區背街小巷里的公益廣告景觀小品。
西城區始終把文明城市創建作為“一把手”工程,從頂層設計到機制建設,再到考核問責,全區對標對表,重點突出基礎建設、長效管理、新風培育和宣傳發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西城區高度重視、高位統籌、具體指導、督促落實,精準細化創建工作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黨員干部、志愿者俯身苦干,全體市民攜手參與,凝聚起文明創建的合力。
——建立了六項文明城區創建保障機制,開展了11個專項整治行動,明確了78家主責單位,聚焦精細化管理、環境衛生、文明行為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建立“創城+熱線+網格”聯動創建機制,將實地檢查發現的問題納入區級接訴即辦系統,提升問題主動處置效能。
——在高標準落實、高質量推進、高水平創建上狠下功夫,統籌兼顧疫情防控和常態化創建工作,對創建骨干進行全員、全要素、全流程培訓;同時,整合文明單位資源優勢,以開展好路口禮讓志愿服務活動、“門前三包四無”創建活動為抓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新風蕩漾,文明實踐別樣紅
西城區通過多種形式營造文明創建氛圍。
一個個創新陣地,一場場沉浸式宣講,一次次暖心服務……近年來,西城區堅持全面統籌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西城特色的發展路徑。
高標準建設陣地。設置三級組織體系,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5個街道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263個社區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堅持激活、整合、共享,統籌基層陣地,根據文明實踐活動需要和群眾需求再配置、再優化,讓陣地建設“強”起來。
高水平組織隊伍。著力打造“1+6+12+N”的志愿服務隊伍,創新志愿服務項目,形成了規范有序、穩定長效的新時代志愿服務發展態勢。
高水平提供服務。西城區把志愿服務與文明實踐相結合,理論宣講與聯系群眾相統一,努力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成融思想引領、道德教化、移風易俗、文化傳承、志愿服務等多種功能的德育平臺。志愿者們活躍在北京冬奧會和全國兩會、疫情防控、社區治理等多個領域,服務好“市民藝術節”“市民學習周”等彰顯西城文化特色的品牌活動。
此外,西城區大力弘揚和傳承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紅色文化、創新文化,尤其是以紅色文化為重要依托,開展“騎尋紅色地標”活動。同時,還開展 “有法有劇”普法宣傳、“西城大媽”走進食品藥品安全科普基地等30多場特色活動。
基層治理,照亮百姓幸福生活
西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志愿者助力文明禮讓示范路口創建。
整治背街小巷、抓實“門前三包”、改造城市微空間……以人為本,是西城區創建的不變初心。近年來,全區實施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措施,讓城市變得更富魅力。
沿街單位的“面子”是衡量城市文明的一大因素。針對城區沿街商鋪占道經營、亂堆亂放、飛線亂線等突出問題,以抓實“門前三包”責任制為突破口,引導轄區單位、商戶門店等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明確具體內容、責任范圍,強化宣傳與監督,探索城市精治的“西城模式”。
公共空間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載體,西城區打造特色鮮明的9個“合”空間、設立數十個“智能方”倉儲小隔間,為百姓改善了環境。
西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邀請青年干部擔任“紅色地圖領航員”帶領群眾尋訪西城紅色地標。
老舊小區改造牽系著民生福祉。面對老舊小區諸如門窗變形、外墻斑駁等問題,西城區見招拆招,一一破解:在小區門口增設文化空間、快遞柜、宣傳欄等;設置智能垃圾回收驛站提升垃圾分類品牌效應;改造優化停車棚,增加夜間照明和充電設施;小區花園新建健身步道和活動空間,打造寬敞明亮的黨建小屋、兒童自習室,實現了居民的安居夢。
一項項實打實的舉措,一處處看得見的變化,共同擦亮了西城區的文明底色。在文明創建這場“幸福接力”中,全區將以更加堅定從容的腳步,向著更高目標邁進。(圖文供稿:首都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