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高埗鎮堅持綠色發展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立足本地特色,在2019年率先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巡回示范村現場會“擂臺賽”為抓手,充分調動基層干部群眾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在鎮村兩級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的情況下,成功探索出一條極具特色的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路子,實現2019年底前100%的村(社區)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主要做法如下?!?/p>
一、錨定不破不立的整治初心,精心創設“打擂臺”新模式
2017年高埗鎮村經濟底子薄弱,19個村(社區)中有4個為市次發達村,2019年村組負債率33.5%,排名全市倒數第一,其中寶蓮村更是全市純收入最少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前,部分村干部、村民“小農意識”仍未轉變,認為人居環境整治是“硬骨頭”,需要大投資,大拆大建。思想顧慮、資金不足、人手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工作開展,按照“傳統”的方式難以調動基層積極性,工作成效不明顯。為此,高埗鎮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充分發揮村黨工委書記“頭雁”引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率先以鼓勵各村爭辦“擂臺賽”的方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著力將問題“短板”轉化為執行力提升的“潛力板”?!?/p>
二、開創別樹一幟的整治做法,大力彰顯“打擂臺”新成效
(一)堅持黨建引領,思想認識“悟”字先行。高埗鎮緊緊圍繞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工作思路,建立“黨委帶動、支部推動、黨員促動、黨群互動”的“黨建+”工作模式,設置“共產黨員戶”“黨員包干區”,建立健全黨員干部包聯責任機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形成你追我趕、激勵擔當作為,形成全鎮“一盤棋”的工作格局。寶蓮村作為軟弱渙散村,形成全市純收入最少村,主動“舉手”申辦第二場“擂臺賽”,鐵腕收回被部分村民私占10多年的120畝土地,引入優質大項目落地,大大增強“造血”功能,助力該村在2019年以優秀檔次成功摘除軟弱渙散的基層黨組織“帽子”?!?/p>
(二)明晰思路舉措,部署動員“效”字為要。迅速出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巡回示范村”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過一場場“擂臺賽”的實踐,水更清、岸更綠、路更通、村更靚、人更和,逐步形成“五子登科”的有效經驗和內生動力機制:第一是“面子”。緊緊抓住每個村干部、群眾對美好生活、對盡快搞好環境的迫切需求,鼓勵各村爭先舉辦示范現場會,展示本村村容村貌,在全鎮干部群眾面前爭榮譽、長“面子”。第二是“旗子”。每場“擂臺賽”均設立“主辦紅旗”、“流動紅旗”、保持優秀獎與鞭策獎,以前后對比圖的形式展示各村近期整治成效,由各村黨工委書記當場介紹經驗,參加人員當場投票評選,激勵各村主動整治、爭先創優。第三是“銀子”。在鎮財政非常緊張的情況下設置1000萬元激勵資金,對成功舉辦并經“回頭看”還保持較好標準的進行獎勵,越先舉辦、保持越好,獎勵越多,避免了“大鍋飯”的傳統獎勵模式。第四是“票子”。各村干部在“打擂臺”過程中,不斷加深干群交流,密切干群關系,用實實在在的環境改善樹立威信,以為民辦實事換來換屆選舉時的信任票。第五是“位子”。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提拔重用在“擂臺賽”中敢于擔當、工作出色的村干部,如寶蓮村黨工委書記被提拔為鎮醫保分局副局長,旗幟鮮明地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同志有機會有舞臺,充分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熱情?!?/p>
(三)突出“一村一品”,整治落實“特”字著力。在開展“擂臺賽”中,19個村(社區)著重強化城市經營理念,不搞大拆大建,讓廣大群眾在人居環境整治實踐中樹立主人翁意識,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打造品牌,實現以小投入撬動大成效。如橫滘頭村以創建“雙標工程”示范點為契機,將黨建文化融入到人居環境整治全過程,升級黨建文化公園、文化服務中心,打造高標準黨建活動陣地;歐鄧村創新實施住戶、商鋪、企業“三聯盟”模式,與網格管理有機結合,破題租賃經濟下城中村管理瓶頸;盧溪村堅持統籌兼顧農村田園風貌保護,深挖歷史古韻,傳承鄉土文脈,提出“一河兩岸三園四塘五古六樹”發展規劃,建設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升級版鄉村”;高埗村以整治出租屋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充電為突破口,探索出利用公共閑置地、集體物業鋪位等4種模式,市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充電治理工作現場會在高埗村召開,向全市推廣高埗經驗做法。
三、深化來之不易的整治成果,持續增強“打擂臺”新動能
2019年,高埗鎮依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巡回示范村現場會“擂臺賽”,進一步凝聚了全鎮上下攻堅克難、奮勇爭先的共識,助力實現了生產總值增速在全市排名第8名的成績,刷新鎮歷史最好排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速連續2年全市排名摘金奪銀,開創高埗鎮高質量發展新篇章。2020年,高埗鎮推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巡回示范村”高質量2.0版本,集中力量加強整治垃圾、污水、廁所、窩棚等重點內容,高標準推進“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美麗河湖、美麗園區、美麗廊道”五大美麗行動,努力實現2020年底前全鎮60%以上村(社區)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打造精美鄉村建設“高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