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新時代的中學生要樹立正確價值觀,讓謙和禮讓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把中華優秀‘禮讓’文化種子播撒到生活學習每一個角落,用實際行動詮釋和踐行傳統美德,爭做強國建設先鋒?!边@個冬天,安徽省銅陵市第一中學組織團員青年學生代表,走進桐城六尺巷,開展“行走的思政課”實踐教育活動?;顒又?,同學們在老師帶領下,感悟學習謙和禮讓的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深入思考禮讓與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之間緊密相連的關系。
思政課教師在六尺巷詩畫照壁前給同學們講述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窄巷禮讓心寬,禮讓文化共創和諧。在六尺巷詩畫照壁前,該校思政課教師姚振華給同學們講述300多年前六尺巷的故事,重溫那段你謙我讓、以和為貴的佳話。沿著古老的巷道前行,師生們駐足凝思,親身感受“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大度與謙和,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銅陵市著力構建全環境立德樹人新樣態,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做好傳統文化文章,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陪伴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為其全面發展賦能。
“第二課堂 ”更出彩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和精華。在青少年學生當中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播、中醫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銅陵市愛國小學著力打造第二課堂,讓中醫藥文化成為第二課堂的“主角”。走進銅陵市愛國小學,一處集教學、文化、觀賞性于一體的“百草園”科普教育實踐基地引人注目,知識宣傳區中醫藥文化推廣、種植展示區中藥培植、生態教育區自然生態環境模擬、互動體驗區藥草研磨體驗、科研實踐區藥效成分科普培訓等功能一應俱全。學校還舉辦特色中草藥文化節,傳本草精華,續中藥文化,營造濃厚的中醫藥文化氛圍,以中醫藥文化厚植青少年文化自覺,涵養青少年文化自信。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凝聚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銅陵市義安區鐘鳴中心小學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篾編織的傳承人來校,給同學們傳授竹篾編織技藝。在匠人師傅編織的過程中,老師還引導學生們了解竹籃編織的步驟和方法,體會從伐竹取材到編織出精美竹籃的不易與艱辛,更切實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課后服務 ”更有料
“放牛的小伙子哎,我們去放牛去喲,哦哎嗨呵呵呵,哦啊唉哦,哦啊唉哦,紅日當頭照,曬得真暖和……”
每天下午放學后的課后服務活動課上,朗朗上口、輕快活潑的《銅陵牛歌》歌聲就會從銅陵市田家炳小學音樂教室里傳出來,飄揚在校園上空。銅陵市田家炳小學以課后服務為依托,結合課堂教學研究,借助“雙減”之力,推動“五育”融合,在講好銅陵“城市故事”“非遺故事”過程中,讓學生愛上《銅陵牛歌》,真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開花結果。目前,《銅陵牛歌》已成為學校合唱團表演必選的曲目之一。
唱響“銅陵牛歌”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
銅陵市露采小學是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該校開辟的戲曲課后服務課堂,一方面邀請專業戲曲教師到校講戲、教戲,學生學戲、練戲,讓生旦凈丑、唱念做打、忠奸善惡、是非美丑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將戲曲文化融入語文、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及美術等其他學科,將中華優秀戲曲文化滲透到各學科之中,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校園體育 ”更有趣
“弘揚東鄉武術,傳承非遺文化!弘揚東鄉武術,強壯民族魂魄!”在銅陵市郊區周潭鎮永升小學大課間,全校同學整齊排列在操場,練習當地傳統的東鄉武術。干凈利落的動作、行云流水的招式伴著響亮的呼喝聲,成為校園一道亮麗風景,令人印象深刻。
東鄉武術起源于唐代,已有千年歷史。為更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東鄉武術精神,銅陵市多措并舉,大力推進特色體育項目進校園,將東鄉武術納入中小學課后服務特色課程“菜單”,不斷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引導青少年學生文武兼修。
黃梅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樅陽縣會宮中心學校致力于發掘地方戲曲文化,推進黃梅戲進校園,讓同學們切實感受黃梅戲的藝術魅力,讓戲曲文化推廣開來,傳承下去。
同學們在操場做起黃梅藝術操。
從“課出戲彩”“操美黃梅”“品美黃梅”多角度建立“會宮有戲”文化框架,組建黃梅戲唱腔班、表演班、戲曲操班,打造戲曲進校園組合模式,豐富戲曲校園文化內涵,實現黃梅戲戲曲文化學習常態化、特色化,傳承黃梅戲藝術。每到大課間,該校近千名同學跟隨輕快悅耳的黃梅戲節拍,一招一式,做起學校自己創編的黃梅藝術操。
銅陵市堅持以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和省級德智體美勞“五大行動”實驗區為抓手,深入推進五育融合,通過美育熏陶,不斷拓展藝術實踐活動,拓展多元化的美育形式,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供稿:安徽省文明辦 銅陵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