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們是優秀的中華兒女,譜寫時代的新篇章”……近日,一首首歌頌祖國的青春旋律在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實驗學校響起。朝氣蓬勃的少年們用歌聲抒發心中的夢想與激情,唱響對祖國的熱愛與敬仰,生動演繹了“童聲里的中國”。

桓臺縣實驗學校開展“童聲里的中國”合唱展演活動。
一項活動,一個縮影。近年來,桓臺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在學校、家庭、社會、網絡、心理等五場域,通過建機制、抓課程、強隊伍、搭平臺、重實踐等五環節協同發力,構建“五環聚力”協同育人生態鏈,實現全環境立德樹人。
完善機制融合,一張藍圖繪到底
桓臺縣高度重視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印發《桓臺縣關于深化全環境立德樹人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實施方案》,通過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等多種途徑,努力破解協同育人長期以來存在的職責定位不夠清晰、協同機制不夠健全、條件保障不夠到位等突出問題。完善評價考核機制,將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工作成效納入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和教育質量評價重要內容,實現“以評促建”“以評促改”,推動形成政府統籌協調、學校積極主導、家庭主動盡責、社會有效支持的協同育人格局。
注重課程教學,一套體系明到底
近日,桓臺一中附屬學校微信公眾號刊發《喜報》,由學校陳曉倩老師團隊設計的《創意京劇人物制作》和徐進老師團隊設計的《琴韻悠揚--學吹口風琴教學課程資源》入選山東省中小學課后服務課程資源庫。課程立足孩子需求及傳承傳統文化的課程教學改革,受到了孩子、老師的一致好評。

桓臺一中附屬學校開展“創意京劇人物制作”課程。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桓臺縣積極引導各學校將學科教學與德育建設相融合,利用“齊思政”云平臺,做好線上線下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充分落實“大先生”教育教學工作。積極抓好勞動育人,印發《桓臺縣中小學勞動教育工作方案》,建立《桓臺縣社會資源開放共享清單》,有效豐富學校課堂和課后服務內容。截至目前,各學校、各勞動實踐基地共開展活動九十余項。在心理育人方面,堅持學校以“德”潤心、家庭以“愛”連心、社會以“文”育心,網絡以“凈”化心,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四大育人環節環環相扣,形成“四位一體”綜合育人的生動局面。
建強教師隊伍,一身擔當做到底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概_縣堅持“讓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原則,積極構建運行、考核、整頓、保障“四位一體”的師德建設體系。
桓臺縣以制度為保障,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出臺《桓臺縣加強新時代思政課建設制度》,以思政教改項目和“金課”為抓手,打造“大思政課”育人新格局。常態化開展教學教研,組織縣、聯合體、學校、學科多層級的教研交流體系,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積極開展教師培訓活動,從新教師入職、年輕教師專業化成長、班主任專業化發展、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培養等建立了全方位的教師培訓模式,讓每一位教師在專業化成長道路上時時刻刻不掉隊,為全環境立德樹人打造專業化的隊伍。
搭建多方平臺,一路同行走到底
“邱少云鋼鐵般的意志,永遠鐫刻在中國人民心中……”在抗美援朝紀念日之際,桓臺縣少海街道紫悅城社區聯合校地共建單位——山東工業職業學院“穗美學堂”在社區少年宮開展“學習抗美援朝精神,致敬最可愛的人”愛國主題教育活動。大學生志愿者為少年宮小成員們講解抗美援朝歷史,帶領大家制作“紅星閃閃”創意明燈,普及愛國主義教育知識。

桓臺縣少海街道紫悅城社區聯合校地共建單位開展愛國主題教育活動。
桓臺縣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社會育人支撐作用、家庭育人基礎作用,凝聚三方優勢顯合力,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在學校層面,以課后服務為抓手,統籌“雙減”和“五項管理”工作要求,建立完善“課程超市”,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在社會層面,積極用好豐富的紅色資源,創新打造王士禛紀念館、博物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第二課堂”實踐陣地。多部門聯合打造暑期托管服務陣地,利用社區(村)少年宮、“兒童友好”課堂等開展各種興趣陪伴類課程,服務未成年人一萬余人次。在家庭層面,成立全環境立德樹人家庭教育宣講團,通過“問需于民”的課程安排、“訂單式”授課等方式,打造家庭教育“百場巡講”品牌。
加強實踐鍛煉,一心求真實到底
桓臺縣廣泛挖掘社會力量,開辟實踐新場域,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全環境立德樹人研學基地、馬踏湖傳統文化研學基地、麥吉邦勞動實踐教育基地等。其中,實踐中心研學基地建設有國學堂、聲悅堂、文潤堂……一堂一主題,一堂一特色。截至目前,已開展各項文明實踐活動三百余項。以“辦有溫度的少年宮”為思想宗旨,打造“少年宮+”活動模式,從文明引導、文化傳承、勞動實踐等方面,積極開展“孝老愛親”“文明小義工”等活動。2024年,共結合“扣好人生第一??圩印薄巴南螯h”等主題開展實踐活動,引導未成年人將文明變成常態,把“有愛”化作日常。(來源:山東省文明辦 淄博文明網 記者 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