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勝未來的戰略之舉
——如何把握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
——如何把握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
生產力是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進行創新創造,以生產出滿足需要的物品與服務的能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2023年7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調研及多個重要會議上,明確提出并系統論述了“新質生產力”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任務?!靶沦|生產力”提出后,引起學術界和社會上的熱烈探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專門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并將其作為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的重要內容。為什么要提出新質生產力、什么是新質生產力、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緊要的現實問題。只有在理論上弄明白了,才能深刻理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意義,從而增強行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勢所必然也勢在必行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背后有著十分深刻的戰略考量。這從我們日常生活中便可見一斑。5G、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以及網約車、線上購物、移動支付……這些已為人們所熟知的概念和習以為常的場景,說明一個新的科技時代已經到來。洶涌而至、日新月異的科技浪潮,快速變化的中國與世界,都構成了“新質生產力”提出的時代背景,反映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們黨深刻洞察世界科技和經濟發展大勢提出來的。18世紀后,世界發生了數次重大科技革命,推動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等多次產業革命。一些國家抓住了機遇,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迅速增強,甚至一躍成為世界強國。19世紀初,中國的經濟總量居世界首位,按現在的核算方法占當時全球GDP的30%以上,但這種建立在傳統農業基礎上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在面對西方近現代工業裝備起來的堅船利炮、生產的“洋貨”時,便迅速敗下陣來。而在改革開放后,我們正是牢牢抓住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后期的機遇,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大踏步趕上了時代。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集中涌現,引發鏈式變革。從世界范圍看,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加快實施新產業革命國家戰略,如美國的“國家先進制造業戰略”、英國的“高價值制造戰略”、德國的“工業4.0”、法國的“新工業法國”、日本的“日本再興戰略”等。對我國來說,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發展方式轉變形成歷史性交匯,我們既面臨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差距可能被拉大的嚴峻挑戰?,F在,我國部分科技領域正實現由“跟跑”向“并跑”和“領跑”轉變,科技實力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關鍵階段。只有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發展主動權,才能在新領域新賽道上占據發展先機。
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是我們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是我國經濟向上突圍、精彩蝶變的必經之路。推動高質量發展,僅靠對傳統產業、傳統模式的一般性改造提升已然行不通,根本出路在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只有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通過科技創新賦能傳統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才能開辟產業發展的新“藍?!?,才能真正打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局面。從現實情況看,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躍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具有時代特點的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熟,新質生產力日益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比如,自2020年7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以來,北斗系統持續賦能各行各業,深度融入電力通信、交通運輸、農林牧漁、防災減災、快遞物流等行業,對產業發展、百姓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發展新質生產力,還是我們應對外部打壓與風險挑戰的必然選擇。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交織激蕩,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一段時間以來,個別國家為了保持其在科技、產業領域的領先地位和對全球價值鏈的掌控,在科技、貿易等領域對我國進行限制和打壓,通過“小院高墻”式的手段限制技術對華出口,肆意制裁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數百家中國高新技術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同時,世界經濟復蘇艱難,地緣政治對抗加劇,糧食、能源、金融、氣候等全球性挑戰前所未有,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多,對我國經濟發展、外貿活動等產生負面影響。面對紛繁復雜的外部環境,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使我國在大變局中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我國外貿“新三樣”在世界經濟形勢低迷的情況下能夠逆勢上揚,也說明了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于我國因應外部變化的重要意義。
綜上可知,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對科技與產業的方向性引領,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有力動員,必將極大鞏固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強勁動能。所以,“新質生產力”這一重大論斷一經提出,就喚起了全黨全社會的廣泛共鳴,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
新質生產力“新”在何處
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有著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的鮮明特點,其內涵也十分豐富?,F在,關于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征,人們已經形成了許多共識。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將其泛化、標簽化、狹義化等傾向,有的把它當成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有的僅把其局限于一個或幾個特定產業。理不清則事不明。全面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特征,是我們認識這一重大論斷的理論基礎,也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前提條件。
新質生產力之“新”,首先在于它以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為內在驅動,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一般認為,經濟增長主要有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等幾種類型。從以往經濟活動看,以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為主的粗放型發展方式,不僅會帶來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等嚴峻挑戰,而且存在單位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等問題,終究不是長久之道。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新質生產力就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通過原創性、顛覆性技術這一“關鍵變量”激發產業的潛力活力,有力提升發展的質量效益。近年來,我國家電、紡織、食品等傳統行業的一些企業引入智能制造技術,朝著數字化、網絡化、綠色化發展,不僅突破了發展瓶頸、實現了脫胎換骨,也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
新質生產力之“新”,關鍵在于它賦予生產力諸要素以新的內涵,實現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萍嫉拿恳淮蝿撔潞屯黄?,都帶來了生產要素的新變化新發展,都會極大豐富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內涵。按照約瑟夫·熊彼特的解釋,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未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新質生產力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產物,意味著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從勞動者看,有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的專家,有具備相應知識技能的工程技術人才,還有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企業家等。從勞動資料看,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人形機器人、3D打印機等智能工具得到運用,大量傳統行業的生產設備更新換代,進一步解放了勞動者、提高了生產效率。從勞動對象看,數字資源、虛擬空間、生物基因、微觀粒子等都成為人類勞動的對象,大至太空宇宙、小至基因量子都成為人們的生產空間。比如,與傳統生產要素相比,數據具有規模大、非稀缺性、強流動性、非排他性等特征,能夠有效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
新質生產力之“新”,還在于它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載體,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從歷史經驗看,科技革命必然伴隨產業變革,會形成大量新的投資熱點和就業崗位,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也會發生重大調整,并形成新的規?;洕?。第一次科技革命的蒸汽機技術帶動了紡織、運輸、煤炭、鋼鐵等產業發展,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電力技術、內燃機技術帶動了電力、電信、汽車、飛機等產業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計算機技術帶動了電子信息、移動通信、互聯網、新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等產業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數字技術、低碳技術、生命生物技術等為突破,帶動了數字科技、能源科技、材料科技、生命科技和先進制造業等產業發展。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價值高端、前景廣闊等特點,是引領產業升級和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產業基礎和巨大空間。
由此可見,新質生產力不是傳統生產力的局部優化與簡單迭代,而是通過把科技力量滲透到生產力各要素之中,進而引起產業結構和經濟形態的巨大變化,其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一重大論斷,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又內含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經濟蓬勃興起等時代特征,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大創新發展,實現了中國經濟學的“術語革命”,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在哪里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解決好“怎么看”的認識問題,更要解決好“怎么干”的路徑問題?,F在,各地各部門的積極性和熱情都很高,在這種情況下尤其要講求科學的方法和步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從健全體制機制的角度,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偟膩碚f,就是要遵循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以技術突破、產業轉化、綠色發展、人才支撐為著力點,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一般而言,科技創新可分為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其中基礎研究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最為重要也最為艱難。發展新質生產力所依靠的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必須以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為前提。目前,我國科技創新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原創性引領性創新成果還不多。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看到,科技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具有前沿探索性和不確定性的原始創新更是如此。因此,我們必須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壯志,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努力創造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不斷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瞄準產業創新這個“關鍵點”。產業是生產力變革的基本載體,科技創新只有轉化為技術并應用于生產才能成為直接的生產力。過去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在時間上往往有較長間隔,現在二者幾乎同時發生,新科技成果很快就能轉化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因此,要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在推動產業創新中,必須處理好“破”與“立”、“新”與“舊”的關系。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要因地制宜、揚長補短,在綜合考慮本地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的基礎上,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培育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等未來產業。與此同時,要堅持先立后破,不能簡單替代或放棄傳統產業,堅決防止出現產業空心化和斷層現象,防止脫實向虛、泡沫化。要以“鼎新”帶動“革故”,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啟動發展方式創新這個“新引擎”。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的應用,不僅為企業工藝改進、技術改造、效率提升創造了新空間,而且為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態環境提供了新路徑。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得到根本緩解,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差距,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美麗中國建設任務依然艱巨。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綠色服務業和綠色能源產業,積極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以新質生產力“含綠量”提升經濟發展“含金量”。同時,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
激活人才工作機制創新這個“動力源”。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要靠創新人才。一般來說,一個國家成為科學中心和人才中心的時間大致是重疊的,兩者相互支撐、相互作用。從世界范圍看,16世紀以來,全球先后形成了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5個科學和人才中心,有力推動了產業發展和生產力進步。這也啟示我們,必須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強勞動者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同時,要善于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讓人才愿創新、能創新、敢創新。
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這生動揭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內在機理。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同時生產關系的變化對生產力發展起著加速或者阻礙的作用?;赝澜绻I發展史,那些抓住科技革命發展機遇、引領科技浪潮和工業革命的國家,無一例外都強調制度創新,形成了更有效激勵創新、保護創新的制度體系。
那么,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應該如何加快形成?中國的發展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實踐告訴我們,答案就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中。通過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破除一切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更好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一方面,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新質生產力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驅動形成的。新質生產力是前瞻性的、開拓性的,無論是科學研究、技術轉化還是生產應用,對企業和個人而言都存在著較大不確定性和風險,這就需要有效發揮政府的作用。拿我國高鐵行業來說,從早期的引進技術到后來的自主創新,從國內鐵路網規劃到推動高鐵“走出去”,正是有政府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才成就中國高鐵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產業規模的全球領先。同時,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睉{借對科技潮流和市場動向的敏銳把握,近年來我國一些創新能力強、成長潛力巨大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獨角獸”公司迅速成長。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將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起來,構建更具活力的科研創新生態體系,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知識產權評估和交易市場,促進創新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動,推動企業等微觀主體不斷創新,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另一方面,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堅持對外開放,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之道,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路徑。當前,全球進入大科學時代,科學研究的復雜性、系統性、協同性顯著增強,一張5500萬光年外的黑洞照片需要調動全球8臺射電望遠鏡“組網”拍攝,一個底層軟件的流暢運行離不開多國程序員寫下的幾千萬行代碼作支撐……這也告訴我們,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技術、人才等要素的分布是全球性的、不均衡的,只有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建立高效暢通的全球要素流動機制、具有強大吸引力的開放制度,才能集聚全球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因此,必須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統籌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促進技術、人才、數據等創新要素安全高效流動,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全球范圍優化配置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實施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作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造,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助力中國經濟御風而行的強勁動能。我們要看準方向、堅定信心,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積極作為,同時保持歷史耐心穩步前行,不急躁冒進、不急于求成,讓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使我國發展之路越走越堅實、越走越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