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廣闊更可期<br>——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當下之形和長遠之勢?-中國文明網

前路廣闊更可期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當下之形和長遠之勢?

發表時間:2025-03-28 來源:理論熱點面對面官微
字體:
打?。?/a>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發展形勢一直備受關注。特別是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內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和發展壓力的加大,關于中國經濟形勢的看法出現分化,樂觀者有之,擔憂者有之,悲觀者也有之。中國經濟形勢怎么看,既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也直接關系全社會的信心。特別是在經濟面臨困難和挑戰的時候,信心往往比黃金還寶貴。這需要我們全面客觀看待當前中國經濟形勢,深刻把握中國經濟的內在運行規律,科學準確判斷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當前經濟形勢究竟怎樣

  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可謂錯綜復雜,但前路寬廣。我們看到,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2024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8%,特別是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果斷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使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經濟明顯回升,主要經濟指標進一步好轉,市場活躍度較快回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即將順利完成。同時,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不少人感嘆工作不好找、生意不好做、錢也更難掙了。

  如何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狀態中正確看待當前中國經濟形勢?這就需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觀大勢、識大局,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看清事物本質,從而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方位和大邏輯,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那么,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方位和大邏輯是什么?概而言之,就是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既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鮮明特征,又是我們認識、理解、把握當前經濟形勢的“金鑰匙”。

  一方面,正是由于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顏值更高”“氣質更佳”。近年來,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我們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中國經濟在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中逐漸積蓄能量,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因素在不斷增多,筋骨更壯實、體魄更強健,邁上了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從“質”的角度看,當前中國經濟的突出特點是質的有效提升。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未來產業有序布局,一批重大產業創新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C919大飛機實現商業運營,國產首艘大型郵輪命名交付,電動載人汽車等“新三樣”成為我國外貿出口“新名片”……這些都是我國產業結構精彩蝶變的生動注腳。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愈益深厚而強勁,從過去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更多依靠技術、管理、數據、人才等要素驅動,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新質生產力釋放的新動能已經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創新指數列全球第11位,位居34個中高收入經濟體之首;中國擁有26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再次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到51.3%,首次超過50%。我國經濟的綠色化程度持續提高,清潔能源項目加快建設,能源生產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成為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先行者和引領者。2013—2023年,我國以年均3.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1%的經濟增長,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讀懂了這些領域的“質變”,就能對中國經濟發展為什么行、為什么能、為什么好,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從“量”的角度看,中國經濟實現了量的合理增長。2023年我國GDP超過12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2%。相對于前些年特別是早年間的高速增長來說,這個增速好像不那么快了。但要看到,這個增速是我國在更加注重發展質量、不唯GDP的情況下取得的,是我們在堅決摒棄過去那種粗放式的、鋪攤子的發展方式下取得的,其含金量更高、意義更重大。同時,這是在我國經濟長期快速增長、穩居世界第二基礎上的增速,是在一個遠比過去大的經濟基數上的增速。從國際經驗來看,在經濟體量達到一定規模后,產業升級、動能轉換和轉型發展一般都伴隨著增速放緩。中國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的經濟體,在經歷長期高速增長后還能保持這樣的增速,殊為不易。目前,主要發達國家的GDP增速大多為2%—3%,有的長期保持在1%左右。相比2023年美國的2.5%、歐元區的0.5%、日本的1.9%,我國5.2%的增速依然十分亮眼。按照可比價計算,2023年中國經濟增量超6萬億元,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一年的經濟體量,放在10年前的中國則需要超過10%的增速才能實現。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必定要經歷“爬坡之艱”“轉型之難”。難走的是上坡路,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期,生產結構、需求結構、產品結構、商業模式等正在進行深度調整,這一過程必然帶來陣痛。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許多問題、人們遇到的一些困難,就是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階段性現象。加之外部沖擊、新冠疫情等影響交織疊加,我國經濟面臨的困難挑戰可謂前所未有。比如,產業升級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在舊的動能明顯衰減、新的動能還在培育之時,部分領域、產業和地區經濟風險必然會加大,也會對經濟增長、創業就業等產生較大影響。再比如,房地產市場調整是中國經濟必須經歷的階段,但調整對居民消費、產業發展、地方財政和經濟增長都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應該看到,經過多年調整,房地產市場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漸減弱,隨著新模式取代原有模式,未來房地產市場仍將在中國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還比如,我國出口正從以低附加值商品為主向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產品轉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逐漸減弱,少數西方國家對我國產品出口的限制,造成了外部需求收縮、出口訂單減少等問題。因此,當前我國經濟所面臨的困難,是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煩惱,是我們躍上更高臺階必然要經歷的過程。針對這些問題,黨中央一直在深入研究,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提出一系列新戰略新思路新舉措,保持戰略定力,穩扎穩打、久久為功,不斷在解決困擾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困難挑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綜合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這不僅為新時代以來的巨大發展成就所證明,也由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和內在邏輯所決定。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和堅定信心,既要正視眼下的困難,又要看到光明的前景,不囿于一時的波動、不困于一時的得失,朝著既定的方向穩步前進。

  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從哪里來

  一段時間以來,關于中國“人口負增長”“消費降級”“產業外遷”等話題的討論有很多,也引發了一些人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擔憂。毋庸諱言,我國經濟發展的確面臨一些困難甚至是嚴峻考驗,外部風險挑戰增多,國內周期性、結構性矛盾并存。那么,我們對中國經濟長遠發展應該持什么樣的態度?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變了嗎?未來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在哪?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深入分析中國經濟基礎條件和內外部環境,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變”與“不變”。

  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還在不在?市場是最稀缺的資源,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規模龐大、層次多樣、潛力巨大、統一開放的國內市場始終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有力保障。中國是一個具有14億多人口規模、120多萬億元GDP的龐大經濟體,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也是全球最有增長潛力的市場。當前,我國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市場縱深不斷延展,擴大內需的空間足、潛力大。比如,2023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8.3%,與發達經濟體80%左右的城鎮化水平相比還有30多個百分點的差距。據測算,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拉動萬億元規模的新增投資需求,以及2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再比如,我國正在推進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2023年年底我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3.36億輛,冰箱、洗衣機、空調等主要品類家電保有量超過30億臺,汽車、家電更新換代將創造萬億元規模的市場空間。邁上高收入國家門檻以后,我國將進入大眾高消費階段,必將進一步激發內需市場活力動力。據推算,如果農村轉移人口能夠獲得和城鎮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我國消費需求可提升近30%。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加快建設,各種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將加快破除,我國市場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將進一步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發展勢能。

  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還有沒有?產業體系是一國經濟的物質技術基礎,對于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韌性、潛力起到關鍵作用。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和積淀,我國已擁有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體系,產業規模大、配套能力強,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品類優勢和速度優勢。截至2024年,我國擁有1.8億多戶經營主體,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大多數材料和組件都能在我國找到本土供應商,不僅能滿足大規模標準化生產需求,而且能快速響應個性化定制需求。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產業基礎設施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和世界級港口群,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網絡,還有海量數據資源和豐富應用場景等優勢,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暢通高效的物流運輸網絡和數據傳輸網絡。我國產業集群化特征明顯、配套能力強,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等地,形成了許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化產業集群,產業集聚效應不斷釋放。正是依托這種完善的供應鏈體系,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交付,這一優勢也吸引大量海外企業來華投資興業。

  “人口紅利”還能不能持續?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帶來“人丁興旺”,人口規模持續攀升。20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這“三代人”,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形成了巨大的人口紅利。近年來,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我國人口出現了負增長。但由于人口基數規模龐大,年出生人口數量仍然高居全球前列。從1998年開始,我國新出生人口跌破2000萬,1999—2018年的20年里,年出生人口依然超過1500萬。也就是說,至少到2035年前后,我國每年新增加的勞動力仍將超過1500萬人,將繼續擁有巨大的勞動力數量紅利。同時,國家正從生育補貼、托育服務等多方面降低生育養育成本,積極健全相關配套服務,努力緩解生育率下滑態勢。從經濟發展視角看,相較于人口規模,人口素質同樣重要?,F在,我國勞動年齡人口超過8.6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5億,每年有超過500萬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畢業生,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工程師紅利”業已形成。因此,雖然人口老齡化有所加深,但每年的有效勞動是在增加的,“人口紅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紅利”轉化,高素質人才隊伍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

  除了上述經濟發展的基礎優勢外,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還擁有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能有效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彌補市場失靈,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為經濟行穩致遠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我們黨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決破除阻礙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束縛,持續創造改革紅利,著力打通經濟運行中的堵點難點,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有力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在黨的領導下,我們還有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有開拓進取的企業家精神,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上物質技術基礎雄厚,治理效能提升,社會長期保持和諧穩定,這些都為中國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是我們抵御外部風險的根本依托。

  總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仍是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但機遇大于挑戰、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這是我們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和底氣所在。只要我們把握機遇、運用有利條件,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后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努力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積小勝為大勝,就能繼續書寫中國經濟新的輝煌。

  唱衰中國經濟論調可以休矣

  受結構性矛盾、外部沖擊、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挑戰加大,“中國經濟見頂論”“外資撤資離場論”等唱空論調也伺機泛起。這些論調,用似是而非的論點和論據,罔顧事實、混淆視聽,夸大短期、局部問題,企圖擾亂各方面對中國經濟的判斷、預期與信心。對于這些用心險惡的奇談怪論,必須加以分析和駁斥,指出其謬誤之處。

  所謂“中國經濟見頂論”。這種論調認為,中國經濟增長乏力、動能不足,繁榮已接近尾聲,中國從此就要走下坡路了。比如,有西方學者運用生產函數預測2025年之前中國的潛在增長率為4%左右,2025—2035年為3%左右。預測長期潛在增長率,必須客觀準確地估計中國要素供給和生產率提高的潛力,尤其不應忽視政策制定者和生產組織者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改革、開放和創新,可以使生產要素組合更有效率、使技術進步為生產率賦能、使規模報酬遞增,進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就能突破這些假設條件的限制,取得更高的實際經濟增長。事實上,中國過去長期的高速增長,除了要素投入數量增加外,更重要的是依靠改革開放所釋放的制度紅利,這也是我國經濟增速明顯快于同一時期與我們具有相似條件甚至條件更優國家的原因所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必將為中國經濟注入強大動能,推動中國經濟更上一層樓。另外,從“亞洲四小龍”等追趕型經濟體以及高收入國家發展歷程看,人均GDP介于1.2萬—2萬美元時,經濟發展潛力持續釋放。從這種橫向的比較中可看出,中國經濟發展仍有較大潛能。

  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一段時間以來,美歐一些政客指責中國新能源產業依靠“補貼”大量出口,鼓噪“中國輸出過剩產能威脅他國產業發展,沖擊世界經濟”。有國外輿論將“產能過?!倍x為超過國內需求的生產能力,若按此說法,美國80%的高端芯片用于出口、液化天然氣出口量全球第一,豈不也算“產能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生產和消費都是全球性的,只靠本國或“小圈子”的產能滿足需求,不僅難以做到,更會造成全球范圍內的重復建設、效率低下、成本高企。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綠色轉型,對于技術先進的綠色產能需求較大。中國新能源產業以其超前的產業布局、持續積累的技術品牌優勢、完備的產業體系,因應了全球經濟的現實需要。同時,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和經濟綠色轉型,本是國際社會的一致倡議和共同實踐。至于“傾銷”和“補貼”的說辭,就是在給貿易保護主義“打掩護”,圖謀遏制打壓中國產業發展,維護自身經濟霸權。反觀有的國家,一邊指責中國,一邊自己大搞排他性、歧視性補貼。所以說,“中國產能過剩論”有悖常理、有違事實,本質是“雙標”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新伎倆。

  所謂“外資撤資離場論”。前一段時間,少數外資企業關停在中國的工廠,轉而投向他國或回流本國。于是,一些外媒便借此炒作“外資撤離”“中國不可投資”“中國投資環境惡化”,渲染在華投資“風險”。事實果真如此嗎?從實際情況來看,外資轉移的大多是一些低端制造、低端產品、低端技術,主要是因為企業自身競爭力不強,需要通過轉移到勞動力、土地成本較低的國家以維持生存。而那些擁有較強競爭力、較高技術水平、較好產品的外資企業,則借助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良好機會,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尋求新的發展。2023年,我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3766家,同比增長39.7%,體現了全球工商界對中國市場未來的信心。事實上,中國已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分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大勢所趨,“有進有出、穩中有進”是中國外資的主流。況且,根據產業周期變化和企業競爭力消長而進行產業轉移、資本流動,本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們不僅要看到轉移走的,而且要看到引進來的,還要看到引進來的比轉移走的具有更高質量。很顯然,所謂的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只是某些人、某些機構以點蓋面、以偏概全的錯誤認知,抑或故意散布的錯誤言論。更何況,在個別國家攛掇的聯合打壓下,轉移出去的企業又有多少何嘗不是無奈的選擇?!

  所謂“中國經濟脅迫論”。近年來,個別國家在國際社會上不斷鼓噪所謂“中國經濟脅迫論”,聲稱中國正在利用經濟手段脅迫他國接受其政治主張,宣稱“一帶一路”就是“經濟脅迫”的手段,并以此為由要求其盟友共同圍堵打壓中國。只要稍加分析,這種論調便不攻自破。倘若中國真的存在“經濟脅迫”,那為何“一帶一路”能成為當今世界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能吸引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24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事實上,中國從未實施過“經濟脅迫”,中國的產品、裝備、技術、標準、管理、服務等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和廣泛贊譽。恰恰相反,中國倒是個別國家經濟脅迫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從對華挑起貿易爭端到關鍵產品出口管制,從對中國企業濫施制裁到威脅各國企業減少對華投資,個別國家對中國進行經濟脅迫的案例不勝枚舉?!爸袊洕{迫論”,實質上是“中國威脅論”的另一種敘事,是個別國家的政客們唱衰、遏制中國的手段。我們要堅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務實開展對外經濟合作,用合作共贏讓“中國經濟脅迫論”顯露原形,失去話語市場。

  凡此種種論調,無非是老調重彈、新瓶裝舊酒,企圖借輿論戰抹黑中國經濟,實質是遲滯中國發展、攻擊中國道路?;厮輾v史,中國經濟在戰勝各種困難挑戰中走到今天,過去沒有因為“中國崩潰論”而崩潰,現在也不會因為“中國見頂論”而見頂。幾十年來少數國家不斷“唱衰中國”,但中國發展成就是鐵的事實,讓看空者屢屢落空、讓看好者頻頻受益,中國道路越走越寬廣。從世界范圍看,近年來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大引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表明,中國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將使其他經濟體的產出水平平均提高0.3個百分點,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積極的溢出效應。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耧L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奮發作為,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不斷發展壯大自身,“中國號”巨輪就一定能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朱麗晨】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