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br>——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的社會心態?-中國文明網

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的社會心態?

發表時間:2025-03-28 來源:理論熱點面對面官微
字體:
打?。?/a>

  躺平、內卷、佛系、精神內耗、情緒價值……這些有些人時常掛在嘴邊的“流行語”,不僅表達著人們的特定情緒和內心感受,也引發了人們對社會心態的廣泛關注。一段時間以來,無論是現實生活中還是網絡世界里,許多職場人甚至小學生都在吐槽“壓力山大”,各式各樣的“解壓神器”備受青睞,焦慮、迷茫等消極心態似乎日趨普遍。良好的社會心態是社會正常運行的重要基礎,關乎社會穩定和人民幸福,可謂“茲事體大,不可不察”。這就需要我們理性分析當前我國社會心態的總體狀況,深入探究社會心態之變背后的內在機理,從而培育和塑造更為積極、更加健康的社會心態。

  厘清當下社會心態的主流和支流

  社會心態是整個社會總體性的心理傾向和情緒態度,也通過現實的、具體的個人內心感受和心理體驗表現出來。如果把社會心態比喻成一條河,那么每個人的心理狀態都是這條河里的一滴水珠、一朵浪花,并且相互影響、彼此感染,共同匯成了這條河的總體面貌。因此,我們把握當前中國的社會心態,既要看這條河的水珠和浪花,更要觀其全貌和全域;既要看河面上的波瀾和起伏,更要看靜水深流和流勢走向。也就是說,關鍵就在于辨析其主流和支流,同時高度關注展現出來的新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得出相對客觀、令人信服的結論。

  那么,當前我國社會心態有哪些特點?總的來說,就是兩句話。第一句是整體上呈現積極健康、向上向好的態勢,第二句是相對消極的心態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顯現。

  中國社會心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今天的中國人更加自尊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70后、80后、90后、00后,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從仰視到平視,中國人的這種自尊自信經歷了一個重新建構的過程。以文化視角觀之,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不少知名人士就曾主張廢除漢字,認為“中國文字,既難傳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宣稱欲使中國不亡必須廢孔學,而欲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字。雖是出于求發展、求進步之心,亦可見當時的不自信程度之深。從積貧積弱、飽受欺凌到獨立自主、全面小康,在民族走向復興、國家走向強盛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日漸增強,心態上也實現了從極度自卑到自信自強的轉變?!按松鸁o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我們不是生活在沒有戰爭的時代,而是生活在一個沒有戰爭的國家”……這些話語都生動表達著人們對國家的認同、對發展的信心。這種自尊自信的心態,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得到體現和印證。比如,聽古風樂、練八段錦、穿新中式服裝,追逐國潮日漸成為新風尚,網友將其戲稱為中國人的“血脈覺醒”。一切流行皆是社會心態的反映,“血脈覺醒”的背后,是當代中國人對自己國家、民族的深沉熱愛和由衷自信。

  當前中國社會心態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更為理性平和。自近代起,在與外來物質文明和思想文化的碰撞交織中,中國人的心態曾經歷過不少激烈的震蕩。100多年前,在西方的堅船利炮和文化沖擊之下,我們的民族自信心跌入谷底,落后挨打的痛楚致使國人心態趨于敏感而激進。改革開放后國門大開,五光十色的西方世界向我們撲面而來,現實的差距同樣震動著我們的心靈,非理性的聲音不絕于耳,不少人稱“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經過長期艱苦奮斗,我們不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積累了自信底氣,社會心態也逐漸變得成熟起來,日漸趨于平和而從容?,F在,我們能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國家和社會,更加客觀地看待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比如,面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更多人不再只是簡單抱怨或其他情緒化表達,而是多了一份理性、一些思考;面對極少數國家的“唱衰”或“捧殺”,大家比以往淡定從容多了,心態上也不會隨之忽上忽下、時喜時憂;面對網絡上一些“聳人聽聞”的事件,更多人選擇“讓子彈飛一會兒”;等等。這種理性平和的心態,反映了人們對國家和社會的信心,是中國人在經歷了諸多起伏后歷練出來的,說明整個社會心態更具韌性、更加穩定。

  更加開放和包容也是當前中國社會心態的一個鮮明特征。隨著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今天的中國人視野更加廣闊,心胸也更加開闊,更能以包容的而非偏狹的、共情的而非自我的心態來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愿以“美美與共”的態度理解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和觀念。這種開放和包容,突出體現在融匯古今中外上。從東方到西方、從傳統到現代,多種多樣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在這里交融,我們敏銳而不敏感、堅守而不保守,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的有益成果,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在認識自我的同時擁抱世界,在容納傳統的同時展望未來。要看到,開放包容與自尊自信、理性平和是一體的,沒有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自尊自信容易滑向自大自負,說到底還是不自信;而只有建立在清晰堅定的自我認知、自我認同基礎之上,開放包容的心態才能有所依托,我們也才能真正做到理性平和。

  在看到我國社會心態總體積極向上的同時,也必須高度重視一些消極的、負面的心態和情緒。比如,一些人生活動力不足,悲觀消極的心態時有浮現,“躺平”情緒在年輕人中的影響不容忽視?!芭Σ灰欢ǔ晒?,但不努力一定很舒服”“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等言論有所流行,“躺文化”“喪文化”“廢文化”在部分青年中受到推崇。再比如,焦慮情緒在社會各個群體中、各個年齡段都有所凸顯,雖然從國家整體到每個個體都有了相當程度的積極改變,但“唯恐太慢”的緊張感并未消散,許多人擔憂“被拋棄、趕不上、沒未來”。相比起身體的辛勞,“心累”成了更為常見的狀態表達,甚至有人認為“當下的中國社會處于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無處安放、難以解決的焦慮損傷了生活的幸福感。與焦慮相伴并生的是迷茫心態,一個典型的現象是“一邊焦慮一邊迷?!?,想要改變現狀卻不知如何著手,“既無力又無助”,無處安頓的內心世界、難以寄托的思緒感情、價值意義的缺失成為許多人內心的隱痛。雖說積極與消極心態共存本是正?,F象,但這些消極悲觀的心態積累到一定程度也會沖擊主流價值、削弱發展信心,需要我們反觀自照,理性看待、積極面對。

  對當前我國社會心態的復雜特點,我們要全面辯證地看待,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綜合來看,我國社會心態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消極悲觀情緒只是主流之上泛起的微瀾。以上述的“躺平”情緒為例,既要看到其消極負面的傾向,切實加以引導和克服,也要看到很多人雖常自我調侃為“躺平青年”,在現實生活中卻并不消極頹喪,“躺平”更多是一種自嘲式的自我調節。面對快節奏生活的壓力,想要松氣歇腳、休息一下也在情理之中。反過來說,這種自嘲的表達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從容與平和,反映了社會包容和進步的底色。而且,這些非主流心態,并非具有“針尖對麥芒”的激烈對抗性,是源自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厘清了主流與支流,就不會陷入片面性的視角、過度放大負面因素而影響對全貌的判斷。

  “心”變化背后的緣由

  當前中國社會心態為什么會呈現這樣豐富而復雜的特點?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社會心態產生的原因和變化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作為社會意識的一部分,社會心態發生變化的原因要在社會變遷中去分析尋找。借用網友的一句話:我們要寫心態,就不能只寫心態,還必須寫社會、寫時代。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國社會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不僅影響著個體的心理狀態,更在宏觀層面上塑造著整個社會的心態。

  —這種“心”之變,與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深刻變化有關。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和經濟全球化浪潮席卷,中國社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轉型與變革,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經濟結構調整、科技水平提高等方面,也深刻反映在人民群眾的心態變化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耀眼的成就,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不僅顯著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為個體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機會,而且滿足了人們的自我實現需求和自我價值感,在精神上給予人們充分的自信和底氣。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極大增強了人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自信自強成為中國人民精神世界的鮮明底色。

  與此同時,這種急遽的變化“簡直是將幾十世紀縮在一時”,高速的發展也使問題和矛盾在短時間內集中呈現,必然會對人們的心態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中國是以現代化追趕者的姿態出現的,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相較于西方國家而言,我們的社會處在更加迅速而劇烈的變動之中,我們面臨的問題及由此產生的精神壓力自然可想而知。農家的雞鳴狗吠猶在耳邊,高樓大廈的叢林已赫然聳立;陣陣馬蹄聲還未遠去,飛機高鐵轉眼間縱橫千里;犁耙鋤鏟上的土漬尚新,智能時代已經到來;傳統的倫理道德受到沖擊,新的觀念制度正在生成建立……中與外、古與今、新與舊的交織碰撞,在更小的時空范圍內高密度壓縮,不僅同一時空中生活著思想觀念差別巨大的人群,我們自身也被潮流推動著迅速調整、持續改變。在這快速的奔跑與改變中,人們的心靈要跟上前進的腳步,不斷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和角色要求,無疑會承受相當的壓力,這對人們心理調適能力帶來了極大的考驗,學者將這種現象概括為快速發展導致的“失重感”。今天人們心中的焦慮等情緒,很大程度上也是這些壓力的一種映射。

  —這種“心”之變,也緣于現代化社會的生活狀態。我國社會心態發生的諸多變化,不是中國所特有的現象,而是世界范圍內的共同課題,顯示出現代化帶來的普遍性矛盾與困境?,F代化極大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社會的組織形式、人類的生存樣態發生大變革,必然給人們的心態帶來亦喜亦憂的變化。就生產方式而言,工業化的迅猛推進快速提升了生產效率,大眾心態也隨之趨向于效率優先和實用主義,這種對速度和產出的過度關注也導致了競爭壓力的加劇和普遍性焦慮情緒。就生活方式而言,從世代定居到高度流動、從鄉俗民規到法律契約、從宗族家庭到獨立個人……社會關系的重構使個體獲得更多生存的自由、發展的權利,同時也使傳統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習俗受到挑戰,人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價值觀,這也引發了人們內心的迷茫和情感的無所依托。從世界范圍看,焦慮和迷惘始終是轉型社會的一個普遍性心理現象,而且因為轉型的遲滯常常具有持續性。在從“靜止社會”到“變遷社會”的劇烈變化中,社會心理失去了同一性,不可避免地陷入趨新與守舊、改革與保守、現代與傳統的對立沖突中,這時人們會感到內心矛盾、無所適從、困惑迷惘,甚至感到前途渺茫。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出現“迷惘的一代”,美國出現“垮掉的一代”,英國出現“憤怒的青年”,今天的日本有“寬松世代”,韓國也出現了“三拋世代”,都是典型的例子。

  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作為現代社會的普遍特征,也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信息技術的普及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擴展了信息傳播渠道和人們的交流空間,推動形成開放、多元和包容的氛圍。但現代社會人際關系對信息技術的嚴重依賴,加深了虛擬世界里的群體性孤獨和迷茫,電子化、技術化、數字化、虛擬化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現實化、情感化的人際交流方式。除此之外,信息的迅速傳播帶來了情緒的迅速傳染,社會心態的流變性也更強,當鋪天蓋地的信息把人們網羅其中,往往會形成“信息繭房”,從而放大個體情緒、固化片面認知。不少研究者認為,網絡化、智能化使社會心理的形成傳導加速,加劇了“零散心態”向“共享心態”的演化,成為焦慮、暴戾等消極心理的“放大器”。

  —這種“心”之變,還與當代社會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有密切關系。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正在經歷大調整、大分化、大重組,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此起彼伏的挑戰加深了人們的迷惘、困惑和擔憂。世界秩序能否保持平穩?國際經濟形勢能否復蘇向好?大國之間能否和平共處、互利共贏?這種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正在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深刻改變著人們的認知模式、情感反應和行為策略。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へ惪苏J為,人類已經進入“風險社會”,工業社會在為人類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為人類帶來巨大風險挑戰。在當今這個充滿復雜性和多變性的時代,人類社會越發處于“深度不確定性”之中,自然風險和人為風險疊加形成的“超風險格局”初見端倪,人們的心態變得更為敏感和脆弱。同時,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風險、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因素增多,傳統風險、現代風險、轉型風險“三險合一”,國內與國際、網絡與現實社會中的各種風險與不確定性因素聚合而相互作用,各種“黑天鵝”“灰犀?!笔录赡懿黄诙?。這種外在的不確定性,表現在社會心態上就是焦慮迷茫越發普遍,缺乏安全感和確定性的情緒浮現,個別群體的悲觀情緒蔓延。這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人們內心世界留下的印記。

  —這種“心”之變,與當前我國經濟社會中面臨的挑戰直接相關。隨著我國經濟經歷數十年高速增長后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速在破舊立新、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有所放緩,一些人感受到了壓力,就業、收入甚至整個生活狀態都受到一定影響,并隨之產生某種消極悲觀的心態。我國城鄉之間、行業之間、群體之間財富和收入差距依然較大,不同地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機會差異,部分人群由此產生了“相對剝奪感”與不滿情緒。教育、就業、醫療等民生領域的短板弱項也成為焦慮心態滋生的土壤,如“雞娃”現象背后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等原因;“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也反映了就業形勢緊張、人才供需結構性失衡等問題。此外,與新冠疫情相關的負面感受帶來的消極心理尚未徹底消弭,社會緊張也在各種突發事件的沖擊下被進一步放大,從而造成了較大的心理消耗,部分人群消極感知過載。當這種壓力緩解和釋放不當時,就難免引發耗竭倦怠、消極悲觀的社會心態。

  可以說,正是我們所處的如此迅疾變革的時代,正是我國經濟社會必經的發展階段,決定了當前我國社會心態必然是多樣多變的,既有積極向度、也有消極因素,既有歷史的沉淀、也有轉型的印記。我們今天的社會心態,就是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的“心聲”,也印刻著時代浩蕩向前的“心跡”。

  幸福生活需要“養心”

  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寫道:“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國家政治者,一人群心理之現象也。是以建國之基,當發端于心理?!敝鐣W家費孝通提出“心態秩序”的概念,認為其與生態秩序、社會秩序一起構成了秩序的重要內容。不管是于國家、社會而言,還是于家庭、個人而言,培育和滋養良好的心態都至為重要?,F在,社會節奏很快,大家都很忙碌,工作生活壓力都很大,更需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營造一個更加和諧、包容、進取的社會氛圍,讓人們在變動不居的世界中找到“此心安處”,實現社會心態與社會運行的良性互動,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將改善民生作為塑造良好社會心態的基石。社會心態中部分消極因素的產生,是民生領域存在短板、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尚未得到更好滿足的現實反映。社會心態問題的解決,有賴于作為其基礎的現實問題的解決。例如,民眾在經濟方面焦慮的減輕,有賴于共同富裕的扎實推進以及更加公平合理收入分配格局的建立;家長對子女教育焦慮的緩解,有賴于教育資源配置的更加均衡化以及社會流動渠道的多樣化。近年來,我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廣受認可的成效,但也要看到一些不足依然客觀存在,一些“老大難”問題的解決也并非一蹴而就,仍需一步一個腳印持續努力。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發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補齊民生短板、增進民生福祉,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人們擁有穩穩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主動加強心理干預、提供社會心理服務,有助于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構建積極社會心態的重要途徑。2018年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開始以來,試點地區100%的高校、近95%的中小學和96%的村、社區已設立心理輔導室或社會工作室,著力為人們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疏導心理健康問題。社會心態作為“眾心之心”,背后是無數鮮活的個人和他們的情感,只有充分尊重關照大家的心理狀態和情緒感受,積極社會心態的形成才有扎實基礎。尤其在面對重大事件時,我們要科學認知、據實評估對個體和大眾造成的心理情緒影響,提供心理咨詢、心理教育、心理治療等。更多關注源頭發力、主動預防、系統解決,主動提供面向個體、群體、社會的多元化服務,搭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的社會支持系統,以完善的心理服務體系機制來應對負面心理和不良社會心態,提升公眾心理抗逆力和韌性。

  善用文化和價值觀的力量來滋潤人心。人要從容地、詩意地棲居于這個世界,不僅要有物質文明作為基礎,也需要有精神文明提供滋養。文化如水,可以滋潤人心、撫慰心靈,幫助人們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找到錨定點和恒定點,在精神上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減少焦慮、迷茫與無所依歸的孤獨。必須重視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養全民族昂揚奮發的精神氣質。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安頓人的身心,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化育作用,用古代先賢之道、圣賢之教來完善人格、滌蕩人心,從而尋求精神的充盈、生命的完滿。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社會主流思想價值和道德文化滋養人心、滋潤社會,建設崇德向善、友愛和諧的社會風尚,倡導健康向上、理性包容的職場文化,著力祛除網絡戾氣、弘揚網絡新風,讓人們在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溫情和善意。

  我們還要做好自我心理調適調節?!耙缓勈?,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縱然身處陋巷而不改其樂,2000多年前孔子的感慨啟發我們,幸福作為一種主觀的情緒體驗,它的秘訣往往不在于錦衣玉食,而是在我們的心念之間。面對迅速變化的世界和快節奏的生活,更需要我們當好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掌握好幸福的主動權。一方面,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己,理性對待外在壓力和各種挫折,形成合理的心理預期,善于跟自己達成積極而非消極的和解,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而非情緒的“奴隸”,以積極樂觀的姿態體味人生的風雨彩虹。另一方面,我們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面對壓力和挫折時做好自我疏解調節,同時培養健康向上的生活習慣,發展有益身心的興趣愛好,不斷充實豐滿我們的內心世界,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保持適度的“松弛感”,讓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成為人生最曼妙的風景。

  現代化的本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于有著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有些階段難以逾越、有些困難難以避免,我們歷經艱辛、爬坡過坎的發展歷程,不僅是對中國社會的挑戰和重塑,也是對中國社會心態的淬煉和考驗。當我們的社會心態在時代洪流中受到洗禮、更加走向成熟時,中國社會的進步、現代化事業的推進、民族的復興就有了更加堅不可摧的心理基礎,我們的人民也經此涵育并展現出更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和風貌,邁向更加全面的發展。

【責任編輯:朱麗晨】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