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如何理解“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深遠意蘊?
——如何理解“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深遠意蘊?
德國詩人海涅有句名言:“思想走在行動之前,就像閃電走在雷鳴之前一樣?!被赝麣v史,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無不以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作為“開路先鋒”。對中國和中國共產黨來說,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具有這樣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正是在堅持“兩個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一次次地擺脫了思想上各種不合時宜的束縛禁錮,拓展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形成獨具特色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成就今天黨和人民事業的輝煌氣象。只有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我們才能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加宏大的格局理解歷史中國、當代中國,以更加充沛的信心和勇氣走向未來中國。
“最大法寶”的偉力
“法寶”,一般是指神話傳說中能產生神奇威力的寶貝。1939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把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喻為我們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自此,“法寶”被我們黨用來形容獨有的有效方法,“改革開放”“實事求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等都被稱為“法寶”。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蹦敲?,“兩個結合”何以被稱為“最大法寶”?它的巨大威力究竟何在?
“兩個結合”是我們成功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關鍵所在。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真理。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問題在于如何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使真理的種子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進而把它轉化為改變中國的現實力量。很顯然,照搬照抄、機械套用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行不通。馬克思恩格斯當年面對的是一個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西歐社會,列寧面對的是一個農奴制與資本主義并存的俄國,他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具體問題作出的具體結論不總是適用于中國。中國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現實國情,欲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指引和改造中國,就要“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
事實正是如此。在堅持“兩個結合”的過程中,我們黨找到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從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開辟到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獨立自主原則的形成,都是其生動體現和展開,引領中國革命浩蕩向前。新中國成立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既結合中國實際創造性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國家理論和民族理論,又與中華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大一統傳統相契合,有力維護了人民當家作主和國家團結穩定;集體主義的道德觀念與家國情懷傳統一經結合,便激發起廣大人民群眾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熱潮的壯志豪情。改革開放后,黨領導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提出的“小康社會”“一國兩制”“以德治國”“和諧社會”等重大理念和政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精髓、中國發展實際、中華傳統智慧的有機統一,彰顯了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推動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
新時代黨和國家的事業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堅持了“兩個結合”?!爸袊鴫簟薄叭嫘】怠薄肮餐辉!薄爸袊浆F代化”“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共同價值”……這些貫通馬克思主義精髓和中華文化精華的重大理念,生動說明我們黨的理念和目標不僅具有科學的理論內涵,而且深深融匯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血脈之中,兼具強大而深厚的真理力量、道義力量。比如,脫貧攻堅目標中的“不愁吃、不愁穿”,既體現了對中國脫貧實際情況的深刻考量,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但愿蒼生俱飽暖”民生理想的鮮活表達,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和文化底蘊;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習近平總書記用“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樣頗具文化韻味的論述,生動說明中華大地的山山水水,不僅是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生存空間,也是安放我們內心世界的精神家園;在外交領域,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等,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豐富發展,也是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和中華民族天下大同、協和萬邦交往之道的時代體現……藉于此,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更能凝聚民心,中國理念和中國智慧更好傳揚四海。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一樣?為什么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鍵就在于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蔽覀兊牡缆?、理論、制度、文化都是堅持“兩個結合”發生深刻“化學反應”的產物,我們的優勢、智慧和力量也來源于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兩個結合”是我們過去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也是未來創造更大輝煌的必由之路。
思想文化上的新覺醒
從思想文化的角度講,“兩個結合”是我們黨以高度的理論自覺、文化自信重新認識中國和世界的過程,是思想上的革故鼎新、文化上的返本開新?!暗谝粋€結合”體現了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把我們從教條主義、主觀主義的禁錮中解放出來,讓我們懂得了什么是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延安整風、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等都當屬此列;“第二個結合”則讓我們重新審視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關系,把我們從文化虛無主義、西方中心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有力回應和破解了“古今中西之爭”,讓我們明白了什么是守正創新、自信自強,堪稱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覺醒。
“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如果將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作為“第一個結合”產生的標志,那么到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正式提出“第二個結合”,已然歷經了80多年。雖然“第一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的“中國具體實際”包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此前我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也體現著“第二個結合”的要求,但是一直沒有明確地、系統地并列提出。從“一個結合”到“兩個結合”,反映了我們黨對中華文化、中國歷史乃至人類文明發展有了更為深刻和理性的認知,標志著全黨全社會在思想文化上新的覺悟、新的覺醒。
——“第二個結合”極大解除了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的思想干擾,讓我們在堅持文化主體性中闊步走向中國式現代化。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如何使其與現代社會相適應,這是近代以來一直縈繞在國人心中的大問題。長期以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們對我國傳統文化有許多不同看法。五四時期,學術界、思想界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拔幕蟾锩睍r期,我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全面批判。在民族走向復興、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從近代以后巨大的文化落差中走出來,以更為理性客觀的態度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文化,重新審視傳統中國和現代中國的關系。
從“第二個結合”的視角來看,傳統與現代并非簡單的對立或斷裂關系,而是有著更為復雜的內在聯系?,F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確有很大不同,許多時候確實需要超越傳統,否則就談不上發展進步。但現代對于傳統的超越是繼承基礎上的揚棄,而非砸爛顛覆式的重建,現代社會的很多重要元素都是從傳統中演化而來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文明的飛躍必須經由傳統的蘇醒,“人類一直靠軸心期所產生、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并被它重燃火焰”?!暗诙€結合”否定了將傳統中國與現代中國截然割裂的片面立場,貫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
——“第二個結合”有力破除了對西方文明和西方中心主義的迷信,為人類發展進步開辟了新的道路和方向。在后發國家的現代轉型中,“現代化=西方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認作顛撲不破的真理。從文化文明的視角看,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戊戌變法的“托古改制”、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新文化運動的“德先生”“賽先生”,都反映了不同時期中國人對西方文明的認知,甚至有人認為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反叛傳統、學習西方的過程。然而事實證明,西方現代文明在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帶來了許多自身難以克服的矛盾,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人與社會之間的對立、人與人距離的疏遠,以及人內心世界的失落等嚴重問題。
在尋求這些問題的糾治之道時,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中國和中華文化。20世紀70年代,英國史學家湯因比和日本學者池田大作針對東西方文化以及人類未來討論了近兩年,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人類的未來在于東方的中國,中華文化會引領全球。經由“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既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正確指引,又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身心、人我、群己、家國、天人等重大問題的深沉思考,讓變亂交織的世界、踟躕前行的人類文明看到了新的曙光和希望。特別是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昭示了一條更為合理、更為人文、更為光明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推動世界現代化進程、促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提供了中國智慧。
由此可見,“第二個結合”極大拓寬了我們的歷史文化視野,為我們在更深層次上理解歷史中國、認識現實中國、把握未來中國提供了一把“金鑰匙”,讓我們對何以中國、何為中國特色有了更為深刻透徹的認識,大大增強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
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相比于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獨立自主,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更為深層、更加持久、更有韌性。梁啟超曾說:“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后群乃結,國乃成?!薄皟蓚€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鮮明地體現著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我們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從哪里來?很重要的就是從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明中來,從我們傳承千年的文化主體性中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些文明特性從歷史開端處就決定了我們文明的個性與高度,塑造了中華文明獨特的“文化自我”。夏商周三代,中華文明已經初步確立了自身的價值觀念和理想,開始形成自立、自主、自覺的歷史意識和政治理性,深刻影響著此后中國綿延2000多年的經史、政教傳統的根本走向?!吨芤住贰渡袝贰兜赖陆洝贰墩撜Z》《孟子》等一部部原典之作,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根基,塑造了獨屬于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氣質。從“炎黃”到“華夏”再到“中華”,中華民族海納百川、博采眾長,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創造了多元一體的璀璨文明。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是我們生而為中國人的根本所在。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不是西方概念中被建構出的民族國家,而是一個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
近代以后,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和文化沖擊,中國遭遇了所謂的“三千余年一大變局”,中華民族不僅面臨著國家蒙辱、人民蒙難的“亡國”之危,也面臨著文明蒙塵的“亡天下”之憂,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主體性也隨之經歷了一個從失落到重新確立的過程。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科學玄學論戰、中國社會史論戰、“中國本位文化”論爭、“全盤西化”論爭等,都關涉對中華文明的性質、中華文明在世界歷史中定位的討論,以及對中華文明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理論的探索,終究要由實踐來給出答案。在中國革命的歷史實踐中,中國人民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白詮闹袊藢W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苯涍^百余年艱苦卓絕的奮斗,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帶領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文化主體性,重新認識到文化意義上的“我是誰”,重新樹立了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重新在現代世界中確立起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對中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東方大國來說,保持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和文化主體性尤為重要。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鬃釉f:“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苯浻伞皟蓚€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確立起來的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和文化主體性,讓我們得以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不盲從各種教條、不照搬外國理論,牢牢把握中國發展前進的主動權,使我們的民族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在世界文化的激蕩和博弈中站穩腳跟。
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和文化主體性,不是一種封閉的、固守的、僵化的自我中心主義,不是要搞文化保守主義、文化民族主義。恰恰相反,我們大力倡導開放包容,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以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學習和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汲取優秀思想文化資源,從而不斷豐富自己、發展自己。事實上,一種文明沒有自己的主體性和獨立性,首先自身就不可能立起來,更不用說與其他文明進行交流互鑒。同時,只有保持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不斷進行文明交流互鑒,才能不斷增強自身的活力,以自尊自信的姿態屹立于世。
打開面向未來的創新空間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前路漫漫、道阻且長,我們依靠什么走向明天、制勝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自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進步的力量;價值先進、思想解放,是一個社會活力的來源?!薄暗诙€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以更加自覺的思想和文化主動,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堅持“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我們就能在融通“魂脈”“根脈”中不斷豐富發展中國理論。馬克思主義是指引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科學指南,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具有5000多年深厚文明底蘊的中國大地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本土化,賦予其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同時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滋養和充實馬克思主義,實現兩者“互相成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經由“第二個結合”,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在中國大地深深扎下根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面向未來,只要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發掘中華文明寶庫,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就能不斷攀登新的思想高峰,永遠保持理論上的科學先進。
堅持“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我們就能在中華大地上不斷拓展完善中國道路和中國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歷史學家錢穆曾說:“遠從周公以來三千年,遠從孔子以來兩千五百年,其間歷經不少衰世亂世,中國民族屢仆屢起,只是這一個傳統直到于今,還將賴這一個傳統復興于后?!比耸掠写x,往來成古今。中華民族歷史上在物質、精神和制度方面的所有創造,最終都會沉淀為我們這個民族身上的文化血脈,給予今天的中國人以深刻的啟迪,并轉化為我們發展中國道路、中國制度的豐厚滋養,讓我們更堅定、更有力地走向未來。站立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我們走自己的路就有了堅實的底氣和定力,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難和挑戰又何懼哉?!
堅持“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我們就能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不斷推動中華文明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返本開新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常見情境,西方文明多次回到古典源頭去尋找啟示,中華文明也不斷回到歷史的根脈獲得滋養。也要看到,任何一種文化都誕生于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環境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進行轉化和改造。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黨提出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等基本原則。這種“取”和“去”,既有一個判斷標準的問題,也不是簡單的“物理切割”或“外科手術”,而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堅持“第二個結合”,我們就能用馬克思主義這一“偉大的認識工具”觀察中華傳統文化,把那些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積極因素提煉出來,并使之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思想上的解放,是最徹底的解放;文化上的主動,是最大的主動。只有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實現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創造,我們的精神才能不斷從被動走向主動,走向自信、包容與成熟。中華民族正是以革故鼎新的精神和氣度走到了今天,中國共產黨正是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書寫了歷史。只要始終堅持“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我們就會有思想文化上的“自知之明”,在明白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中不斷自我革新、銳意進取,在“亙古亙今,亦新亦舊”的現代中國賡續創造偉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