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勢不可逆轉<br>—如何認識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及其前景?-中國文明網

歷史大勢不可逆轉
—如何認識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及其前景?

發表時間:2025-03-28 來源:理論熱點面對面官微
字體:
打?。?/a>

  近年來,單邊主義、孤立主義、保護主義思潮甚囂塵上,少數國家熱衷于構筑“小院高墻”、推行“脫鉤斷鏈”,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面臨“斷鏈”風險,曾經熱潮滾滾的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回頭浪?;诖?,一些人宣稱世界已經告別經濟全球化的“黃金階段”,甚至拋出“經濟全球化已經終結”的悲觀論調。面對這樣的情勢,人們不禁產生諸多疑惑和憂慮:經濟全球化將會走向何方?有朝一日世界會不會退回到封閉分割的狀態?人類未來的經濟交往活動當何去何從?這不僅是對經濟全球化的前途之問,也是對人類發展進步的命運之問。

  經濟全球化還是時代潮流嗎

  早在19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就深刻揭示了經濟全球化的本質、邏輯和過程,認為伴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大工業的發展,世界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被新的生產和交往方式打破,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由此產生,人類歷史也轉變為世界歷史。如果以15世紀末新航路開辟作為起點,經濟全球化已經走過了500多年,大致經歷了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兩個平行市場、冷戰結束后全球市場快速發展三個階段。盡管經濟全球化帶給人類的不都是“糖與蜜”,也伴隨著無數的“血與火”,但正如“阿里巴巴的山洞”打開財富之門那樣,它極大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面貌。

  時至今日,經濟全球化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挫折,面臨巨大的阻力。原本是經濟全球化“急先鋒”的一些西方國家內顧傾向加重,開始從強調自由貿易轉向強調本國利益優先,如基于本國產業、就業等方面因素推動“制造業回流”、推行“降依賴”“去風險”。還有一些人把經濟全球化視為地區沖突、貧困失業、貧富分化等亂象的罪魁禍首,甚至將經濟相互依存“武器化”,經濟全球化仿佛成了“潘多拉的盒子”。面對這些新情況新挑戰,經濟全球化還能繼續向前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經濟全球化是經濟發展規律使然,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正所謂,“一體化的世界就在那兒,誰拒絕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會拒絕他”。

  從根本上講,經濟全球化是由經濟發展的規律決定的。所謂規律,就是事物內在的、穩定的本質聯系,不管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會發生作用。在經濟活動中,各類市場主體都在尋求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而這有賴于資源配置的不斷優化、市場范圍的逐步拓展、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超出單一國家和地區,商品的生產和交換必然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商品、資本、技術、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必然要進行跨境流動,以此來尋找和實現最大的價值。同時,由于各國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技術條件不盡相同,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位置也有所不同,由資源輸出國、商品生產國、市場消費國等構成的國際經濟體系也會逐步完善。這些都構成了經濟全球化的內在動因和底層邏輯。

  歷史地看,從17世紀后歐洲棉紡制品逐步成為第一個全球化商品開始,貿易國際化的程度和范圍不斷加深和擴大;20世紀后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組織生產和銷售,大大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分工。今天,貿易自由化、生產國際化、資本全球化已經深深嵌入全球經濟的肌體和血脈,全面融入各國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雖然全球貿易投資近兩年陷入低迷,但國家之間和地區內部的經貿交流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升級,如金磚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明顯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的經濟貿易明顯發展。即便是那些搞“脫鉤斷鏈”的國家也不可能關起門來自成一統,還是要在周邊和盟友國家布局產業鏈,還是要把產能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

  同時,科技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條件和強大動能??萍歼M步壓縮了國家間的空間距離,降低了交通和通信成本,便捷了貿易手段,提高了市場交換效率,為經濟全球化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比如,蒸汽機的發明有力提高了紡織、鋼鐵、遠洋等行業的生產效率,大大降低了遠途運輸的成本和時間,讓更多更廉價的商品被生產出來并銷往更遠的地方,使得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F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進程不斷加快,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動力、賦予新內涵。數字化平臺可以把全球各地的企業聯系起來,電子商務讓商品定價和對比更加透明,物聯網通過實時追蹤物流信息提高配送效率,區塊鏈物流解決方案能縮短過境時間并提高支付速度,在線直播、移動游戲、在線教育等新型信息服務模式都具有全球消費的特征……各種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將世界經濟深度“綁定”,使“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合作格局更加穩固??梢灶A想,只要科技創新的步伐不停止,經濟全球化必然向更廣闊的領域繼續延伸拓展。

  事實勝于雄辯。世界經濟的發展成就證明了經濟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確的,是符合世界各國利益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借助這一輪經濟全球化,發達國家以資本、技術等優勢獲得了巨大的收益,發展中國家通過參與國際分工解決了外匯和資本“雙缺口”以及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世界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長,民眾生活水平得以普遍提高。想當年,中國對經濟全球化也有過疑慮,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有過忐忑。但中國最終選擇了到世界經濟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勇敢地邁向了世界市場,才有了今天這樣的發展成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經濟全球化是時代潮流。大江奔騰向海,總會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擋不了大江東去?!睔v史上瘟疫、戰爭、經濟危機等都曾阻礙經濟全球化進程,經濟全球化大潮最終還是沖破阻隔、浩蕩向前。雖然當前經濟全球化動力和阻力并存膠著,但總的看動力大于阻力,前進方向從未改變也不會改變。

  逆全球化思潮為何抬頭上升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是經濟全球化演進的一個重要時間拐點,逆全球化主要是指這之后一些西方國家所發生的政治形勢和社會思潮變化、進行的經濟和外交政策調整。既然經濟全球化是時代潮流、大勢所趨,那這些國家為什么還要逆潮流而動、開歷史倒車?這種轉變背后有著極其復雜的成因,既與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有關,也與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全球治理體系滯后等有關;既有經濟變化的原因,也有政治操弄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在給世界經濟提供巨大動力和活力的同時,也確實帶來和放大了一些問題。不僅對發展中國家是這樣,對西方發達國家同樣如此。冷戰結束后,隨著國際分工的日益深入發展,一些西方國家占據了國際產業鏈大多數產業的高端部分,并將大量制造業向勞動力廉價的發展中國家轉移。這些西方國家從中獲取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出現了國內產業空心化、就業不足、經濟結構失衡等問題,加劇了原本存在的貧富差距、社會撕裂等矛盾。近年來世界經濟處于下行期,全球經濟“蛋糕”不易做大甚至變小,一些西方國家增長和分配、資本和勞動、效率和公平等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這些經濟社會方面的矛盾和壓力,與難民潮、非法移民、恐怖襲擊等問題交織疊加,嚴重沖擊著一些西方國家的社會秩序,部分民眾將矛頭和不滿指向經濟全球化,導致了民粹主義、狹隘民族主義等思潮的沉渣泛起,構成了一些西方國家這一波逆全球化思潮的民意基礎。

  這些問題的產生,綜合來看是由一些西方國家奉行資本至上、社會制度不公、國內治理危機以及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地區動蕩外溢等造成的,不能簡單歸咎于經濟全球化。比如,有人宣稱“全球自由貿易搶走了美國工人的飯碗”,實則是資本主義國家勞資矛盾激化、產業政策調整不到位、經濟全球化紅利分配不均、在世界經濟中主導地位下降等的體現;導致難民潮的原因是戰亂沖突,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是謀求和平、推動和解;國際金融危機也不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產物,而是金融資本過度逐利、金融監管嚴重缺失的結果。然而,面對國內的經濟和社會危機,一些西方國家的政客試圖搞內病外治、轉嫁矛盾,不顧經濟規律硬行推動產業回流,大肆對別國挑起貿易爭端,高筑貿易壁壘,加征進口商品關稅,人為斬斷各國企業之間的互利合作關系,致使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滋長蔓延。

  還要看到,逆全球化思潮的抬頭上升,與少數國家企圖維持其優勢地位和當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失衡有關。少數西方國家曾長期依靠經濟全球化掌控全球市場和世界經濟,在世界范圍內攫取超額利潤。近年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借助經濟全球化呈現群體性崛起態勢,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已超過80%,特別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大有“彎道超車”之勢,而部分發達國家國內經濟發展乏力疲軟,陷入發展困境,兩者形成了鮮明對比。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治理上的話語權嚴重不足,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和保護,勢必要求對現有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進行改革,以更好體現代表性和包容性。少數國家出于維護自身利益和優勢地位的考慮,想繼續利用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攫取超額利潤,于是大搞泛政治化和泛安全化,打造新興技術圍墻和科技封鎖線,濫用政治法律手段保護本國優勢產業和先進技術,干涉外商投資監管政策,實施所謂的“長臂管轄”,以“國家安全”之名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造成了嚴重沖擊。

  逆全球化政策,不僅無益于當前世界經濟問題的解決,還會降低全球資源配置效率,破壞全球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加劇世界糧食、能源、資源等多重危機,激化社會矛盾,導致政治不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顯示,如果任由全球經濟碎片化繼續,最終可能會使全球國內生產總值損失7%,大致相當于法國和德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置身于經濟全球化大潮,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里假裝視而不見,或像堂吉訶德一樣揮舞長矛加以抵制,毫無疑問是可笑的,也是注定會失敗的。

  世界需要什么樣的經濟全球化

  人類歷史告訴我們,有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問題,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思路。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和挑戰,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就此把經濟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讓其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盡力消解負面影響,更好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這才是我們對待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態度,也是想真正解決問題的應有態度。

  當前的逆全球化思潮啟示人們,必須跳出以往經濟全球化模式的窠臼,以一種新的理念來引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鮮明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倡導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指出弱肉強食、贏者通吃是一條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贏才是越走越寬的人間正道。這正是為糾治經濟全球化積弊開出的一劑良方,必將推動經濟全球化更有活力、更加公平、更可持續。

  經濟全球化應當是普惠的,要妥善解決好國家間和各國內部的發展失衡問題,力求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都能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過去的經濟全球化在普遍提升世界發展水平的同時,也造成了國家之間、群體之間貧富差距的拉大,這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和西方發達國家部分民眾反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原因。正如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在《我們人民:面向21世紀的聯合國》中所說:“很少有個人、團體或者政府反對全球化本身,他們反對的是全球化帶來的懸殊差異?!苯陙?,全球南北差距、復蘇分化、數字鴻溝等問題更加突出,發展失衡的背后是權利、機會、規則的不公平。中國積極倡導“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新型義利觀,主張“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大家應該互利共贏、共同發展,而不是我多你少、你死我活;強調“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而不是“你不在餐桌上,就在菜單上”。經濟全球化要走向未來,就必須摒棄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舊理念,拒絕以鄰為壑、自私自利的偏狹之舉,而要推動既充分又平衡的發展,保障各國平等發展的權利,在共同做大“蛋糕”的同時公平分好“蛋糕”,讓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的成果。

  經濟全球化應當是包容的,要求同存異、聚同化異,支持各國走出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攜手開創全人類的共同發展。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道路不盡相同,經濟發展模式自然不可能整齊劃一、千篇一律。當前,少數國家以意識形態劃線、以自身利益為重,大搞各種名義的封閉排他、惡性競爭,形成針對特定國家的陣營化和小圈子,動輒“使絆子”“舉棒子”,人為造成全球經濟相互隔離甚至隔絕,這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和對抗。中國有著“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天下一家”的文化傳統,始終強調在實現本國發展“自轉”的同時推動世界經濟“公轉”,堅持拆墻而不筑墻、開放而不隔絕、融合而不脫鉤,不斷擴大各方利益匯合點。中國對各國發展成就都樂見其成并真心點贊,從不覬覦和抱怨他人從中國發展中得到的機遇,而是主動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

  中國不僅是普惠包容全球化的積極倡導者,更是堅定的行動派。以共建“一帶一路”為例,經過10余年的發展,打造了一個個“國家地標”“民生工程”“合作豐碑”,為世界經濟發展、共建國家經濟社會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2023年世界銀行研究報告顯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僅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就使全球貿易成本降低1.8%,推動全球收入增加0.7%—2.9%。在馬達加斯加,連接首都塔那那利佛和馬哈扎扎鎮的公路正式通車,當地養殖戶再也不用擔心運輸途中雞蛋大量破損,他們將這條路親切地稱作“雞蛋路”;在菲律賓,中國雜交水稻商業化推廣面積達22.65萬公頃,惠及大量當地農戶;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中國援助的先進醫療健康中心的運行,讓當地多年的夢想成真……中國言行一致,用實際行動彰顯著中國“努力不讓任何一個國家掉隊”的責任擔當。

  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這是人類歷史的深刻啟示,也是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經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面對逆全球化的“渦流”,中國沒有選擇以封閉對抗封閉,沒有關上開放的大門,而是實行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開放,推動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開放也是改革,只有開放的中國,才會成為現代的中國。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開放與改革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改革到位了,開放能力才更強,開放空間才更大;開放擴大了,改革動力才更足,改革效果才更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作出系統部署,明確提出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指明了前進方向。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相比于要素流動型開放,制度型開放以規則、規制、管理、標準開放為主,具有全面、系統、穩定特征,是一種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擴大制度型開放,一方面要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方面,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權威性,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進一步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普惠包容的方向發展。

  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貿易的重要性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我們要進一步提升國際分工地位,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就必須積極應對貿易數字化、綠色化趨勢,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打造貿易強國制度支撐和政策支持體系。貿易強國有三大支柱,分別是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在貨物貿易方面,積極拓展中間品貿易、綠色貿易等新增長點,營造有利于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制度環境;在服務貿易方面,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在數字貿易方面,加快貿易全鏈條數字化賦能,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

  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曾有人拋出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經過高速發展之后,下一個‘中國’在什么地方?”有專業人士分析后得出結論:“如果你在尋求增長,答案非常簡單。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蔽覀冇羞@樣的信心,因為我們有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的決心,有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的恒心。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部署,我們將通過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深化外商投資促進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境外人員入境居住、醫療、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完善促進和保障對外投資體制機制等一系列措施,做好負面清單的“減法”、優化營商環境的“加法”,讓外資企業與中國市場更好實現“雙向奔赴”,讓“投資中國”的品牌更加閃亮。

  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不同區域開放的基礎條件和區位優勢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必須培育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更好發揮開放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要優化區域開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要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鼓勵首創性、集成式探索,推動全產業鏈創新發展,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深入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耙粠б宦贰本壓问艿礁鞣讲毮?、得到普遍歡迎?就是因為其契合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勢,是推動實現全球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的康莊大道。從亞歐大陸到非洲、美洲、大洋洲,無論什么樣的政治體制、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發展階段,只要有共同發展的意愿都可以參與其中。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加強綠色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能源、稅收、金融、減災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平臺建設,完善陸海天網一體化布局,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持之以恒把“一帶一路”打造成造福各方、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币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毫無疑問,經濟全球化現在是、將來依然是歷史發展的潮流,這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面對逆全球化的回頭浪,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強大的定力,堅定不移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空間,不斷在惠己達人中推動世界經濟更好發展。

【責任編輯:朱麗晨】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