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如何認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目標任務?
——如何認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目標任務?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經過40多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中國發展成就舉世矚目,社會進步彪炳史冊。黨的二十大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在新征程上匯聚人心力量、戰勝風險挑戰、實現目標任務,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從實踐經驗和現實需要出發,深入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問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推動中國改革開放開啟了新的壯闊航程。
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開篇就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秉h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召開的,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那么,為什么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如何理解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我們可先從新時代改革開放面臨的形勢和環境來理解其推進之不易、意義之重大。相比之前的改革,新時代改革面臨的情況更加復雜、問題更加多樣,面對的阻力和壓力也更大。比如,改革開放之初,黨和國家面臨的嚴重危機倒逼我們必須改革,“不實行改革開放死路一條”,而且改革使全社會每個群體、每個人都能從中獲益,“增量效應”讓全社會形成高度一致的改革共識;而進入深水區后的改革,由于涉及“存量”利益的調整,大家對還要不要改、朝哪里改、怎么改等問題的看法不盡相同,社會上出現“改完了”“過頭了”“改不動、改不了”等議論,形成改革共識的難度增加。又比如,在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后,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我們既要解決改革開放后高速發展帶來的“成長的煩惱”,又要面對時代進步引出的新問題,攻克的都是難中之難、艱中之艱,其復雜程度、艱巨程度、敏感程度可想而知。再比如,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少數國家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對我國進行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沉渣泛起,改革開放的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就像有人說的那樣,中國的改革最不可思議之處在于,它始終要在“世界級”體量的層面處理“世界級”的難題。
新時代改革開放最鮮明的特點是全面性、系統性,最具標志性的成就是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的基本確立。過去,我國改革循著從農村向城市、從沿海向內地、從局部到整體、從經濟領域向其他領域次第展開。當改革行至中流處、突進深水區,面對更多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僅靠單個領域、單個層次的改革難以奏效,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因此,新時代改革從一開始就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零敲碎打,而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是各領域改革的聯動和集成。我們看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拉開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大幕,確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并設置專司改革工作的領導機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領導小組)召開70多次會議謀劃改革、推進改革,審議通過超過600份改革文件,指引各方面出臺3000多項改革方案……11年時間里,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各項改革充分銜接、相互耦合,不斷形成“1+1>2”的“化學反應”。
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深刻的革命性、重塑性,其舉措和成就是深層次、根本性、開創性的。在新時代改革開放中,我們以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跳出條條框框限制,克服部門利益、地方利益掣肘,以積極主動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舉措,其力度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比如,面對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頑疾,我們事不避難、負重前行,提出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等一系列重大創新觀點,以理論創新引領改革發展的實踐創新,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再比如,面對生態環境問題這個長期的“國土之傷”“民生之痛”,我們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環保督察、河湖長制林長制、國家公園等多項創新舉措陸續面世,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歷史性、革命性、開創性的,體現在黨和國家事業的各個方面,既深刻改變著當代中國的面貌,也深刻影響著當今世界的走向。
正是我們黨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歷史擔當推進改革開放,我們才能穿越激流險灘、克服重重困難,黨和國家事業才能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才取得重大實踐成果、制度成果、理論成果,成為我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最壯麗的篇章之一。放眼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有這樣的政治氣魄和歷史擔當,能在這么短時間內推動這么大范圍、這么大規模、這么大力度的改革。
深水區改革該如何推進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經過新時代以來的全面深化改革,今天的改革開放又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進入了新的歷史關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3個字大有深意,實際上點出了我們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方位,蘊含著對“為什么改”這一重大問題的回答。從制度本身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必須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繼續完善各方面制度機制,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從我們面臨的問題看,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的困難,有的甚至還比較嚴峻,同時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必須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更好行穩致遠。
從“全面深化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經過了40多年改革開放特別是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中國下一步的改革要朝哪里進發?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立足當前中國改革發展實際,著眼未來中國改革的長遠目標,對一系列方向性、原則性問題作出了鮮明回答。
緊扣什么主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所謂“壹引其綱,萬目皆張”,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謀劃和部署改革,是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新征程我們黨的中心任務。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作為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抓手。全會緊扣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把重心放在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戰略性的重大改革舉措上,就是為了消除各種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源源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激發旺盛活力、增添強勁動力。中國式現代化還有著強大的精神感召力,鼓舞著全國上下把所有熱情和力量投入其中,凝聚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和智慧。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既需要有管總的目標,也要回答推進各領域改革最終是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樣的整體成果的問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明確了到2035年的階段性改革目標和“七個聚焦”的分領域改革目標,形成總目標統領下有總有分、總分結合、系統完備的目標體系,建構了新時代中國改革的整體框架和實踐進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工程,明確了改革的目標,行動就有了著力點,就能更好把握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和推進方式,更好制定和統籌實施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舉措,協同發力、形成合力,增強整體效能。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是什么?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可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的原則。這“六個堅持”的重大原則,揭示了過去改革為什么能夠成功的獨特秘訣,也指明了未來改革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的關鍵所在,是我們黨對新時代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理論升華和系統總結,是新征程上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的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只有牢牢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改革才能始終保持正確方向、堅強定力、強大合力,才能行穩致遠、取得成功。再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使改革既造福人民又得到人民支持。
對以上諸問的回答,實質上揭示了新時代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方向大邏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確定的主題、目標、原則,宣示了我們黨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和定力,讓我們的方向越來越明晰、道路越走越堅定。
中國之治的制度圖譜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制度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長遠的,重視和加強制度建設是我們黨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重要認識和結論。歷史和現實證明,“中國奇跡”之所以得以成就,“中國之治”之所以行穩致遠,其奧秘就蘊藏于“中國之制”當中。中國的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歸根結底是一場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制度建設是貫穿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的一根紅線,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條主線??傮w來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部署制度建設方面有這樣幾個特點。
既強調全面系統、夯基壘臺,又注重彼此配合、協同發力。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三位一體”,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基本框架。全會著眼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全方位部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黨建等領域的改革,開列60條、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構成了一幅宏大的“中國制度設計圖”。這些改革舉措,既強調固根基、揚優勢,又突出補短板、強弱項,積極回應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和現實矛盾。同時,各項制度設計之間也不是相互割裂和彼此獨立的,而是具有深刻的內在關聯,通過彼此呼應、相互促進,全面釋放改革效能。比如,全會在“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中強調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同時在“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提出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二者的呼應鮮明體現了經濟體制改革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相互協同和促進。
既發展完善行之有效的已有制度,又與時俱進探索建立新的制度。面對國家治理中的各種新任務新要求,我們的制度體系必然要隨著時代與實踐的發展不斷完善,存在空缺的地方要“勤打補丁”,過時滯后的制度要“更新升級”。在全會提出的各項制度中,有些是對過去改革舉措的完善和提升,如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等;有些是根據實踐需要和試點探索新提出的改革舉措,如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生育補貼制度、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制度、人工智能安全監管制度等。這些制度安排,有著鮮明的指向性,奔著解決最突出的問題去,改革味道濃、改革成色足??梢灶A見,隨著各項改革舉措的逐步細化和落實落地,中華大地上必將涌起更為磅礴、更加壯闊的改革大潮。
既有關于重大任務部署的制度設計,又有推動貫徹落實的體制機制?!疤煜轮?,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痹俸玫闹贫热绻貌坏接行绦?,最終也只是紙上談兵、鏡花水月。必須建立健全責任明晰、鏈條完整、環環相扣的工作機制,強化跟蹤問效,推動改革舉措落實落細落到位。全會強調要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黨中央領導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各級黨委(黨組)負責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謀劃推進本地區本部門改革,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確保改革有人想、有人抓,能夠穩步加以推進。全會還強調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改革設計中來,圍繞解決突出矛盾設置改革議題,優化重點改革方案生成機制,這既是我們黨初心使命、擔當情懷的生動彰顯,也體現了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可貴勇氣和科學精神。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
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抓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引領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從而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子落而滿盤活的效果。這是對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關系的科學判斷和深刻把握,其正確性不斷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成就所證明。40多年前,改革就是從小崗村等地的“大包干”發端的,其后逐步提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而帶動其他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實現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推進。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越是千頭萬緒,就越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主要任務是完善有利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比珪臉嫿ǜ咚缴鐣髁x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6個方面,對經濟體制改革進行了部署。
比如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中國經濟騰飛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全會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核心問題,對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作出部署,提出“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等重要舉措,以及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等大量具體改革措施,從而更好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讓“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各展其長、同向而行,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必將極大增強市場主體的信心,更好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比如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宏觀經濟是復雜的有機整體,各類政策只有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在多重治理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才能在重大戰略和宏觀政策之間形成聯動效應、疊加效應乃至乘數效應,實現經濟治理成效的最大化。全會提出“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等措施,瞄準建立健全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財政制度,多措并舉緩解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面臨的財政壓力,既是及時雨、也是定心丸,既解決當下迫切的問題、又謀劃長遠發展的戰略。
比如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能否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中國式現代化不能“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長期以來,與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相對滯后,“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問題比較突出。全會提出的“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等改革措施,既是“國家想做的”也是“農民想要的”,是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實招硬招。我國的鄉村既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場,試想工農城鄉循環暢通了,幾億農民同步邁向現代化,不僅農民會過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同時也會釋放巨大的創造動能和消費潛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我們靠著堅強的決心、堅定的意志,走過了40多年砥礪奮進的改革開放歷程,書寫了新時代波瀾壯闊的全面深化改革畫卷。只要我們看準了、認定了改革開放的光明大道,風雨無阻地走下去,一個更加活力四射、更加光輝燦爛的中國就在不遠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