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傳統創新表達——記《從延安出發》第四期
發表時間:2022-06-20 來源:時事報告

  延安,是革命圣地,也是新中國文藝的搖籃,版畫這一藝術形式在延安呈“燎原”之勢得以發展?!稄难影渤霭l》第四期以版畫為切入點,由92歲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原民間美術系的創始人之一的楊先讓向青年演員李光潔講述了關于延安版畫的經典片段,探討我國文藝植根傳統的創新性表達,展現新時代文藝作品的創新發展。

楊先讓向李光潔講述關于延安版畫的往事。

  中國復制木刻版畫已有上千年歷史,創作版畫則起自20世紀30年代,經魯迅提倡,取得了巨大發展。我們比較熟悉的,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不僅如此,他在美術界被譽為“中國新興木刻版畫之父”。魯迅是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的倡導者和推動者,版畫在延安的繁榮發展離不開魯迅點起的這把“火”。延安時期有許多版畫家,都是受到他的影響才走上了版畫創作之路,其中一位就是古元,他是延安時期我國版畫家中的代表人物。

古元的版畫充滿表現力。

  楊先讓說:“延安是古元心中的革命圣地,碾莊是他藝術創作的搖籃?!惫旁趧撟鬟^程中深入碾莊人民,深入百姓生活,他創作完作品后就會送到人民中間去,聽取大家的意見。古元深受啟發,“生活是鄉親們的老師,我要向鄉親們學習,向生活學習”。經過不斷調整和創新,他找到了版畫最適合本土審美特點的創作方式,創作了《運草》《哥哥的假期》等反映根據地生活新風尚的著名版畫作品,生動講述了延安的故事,深受人民的喜愛。

  在《從延安出發》的時光藝術館里,延安時期色彩單一的版畫,線條質樸,卻充滿表現力,包含萬千含義,即便在今天,它依然像在吶喊,激情澎湃又語重心長。如何讓中國故事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里得到傳承,讓它們在不同時代呈現出不一樣的光彩?中國文藝工作者們,始終在探索著中國故事的創新表達。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講述了延安美術的故事和當今美術的創新性發展,介紹了《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節目?!拔覀兊奈乃噭撟饕欢ㄒ盐諘r代機遇,真正把延安的文藝傳統弘揚起來,用更多的精品力作,來描繪中國發展的恢弘氣象,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惫澞俊睹佬g經典中的黨史》將傳承了延安精神的優秀美術作品呈現在電視熒幕上,創新地將美術作品與黨史相結合,將觀眾們帶進“美術館”,在欣賞經典畫作的同時學習黨的歷史。節目還運用了詩詞、影視、歌曲、動畫等多種元素和表達方式,生動形象,更易讓觀眾理解和接受。

  在延安時期,包括版畫在內的很多文藝作品以及黨的重要決策都是通過《新華日報》傳播出去。而《新華日報》又在一個個小報童的沿街叫賣中被民眾熟知。在“皖南事變”發生之后,國民黨反動派對《新華日報》的態度是“只許印,不許賣”,報童只要敢當街販賣《新華日報》,就會被圍追堵截。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排演的《報童》,就是以此為創作背景,將報童和《新華日報》的故事留存至今,將它呈現在今天的舞臺上,以致敬前輩,感染觀眾,傳承精神。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馮俐介紹,《報童》經過多次復排,在堅守原劇本精神內核的基礎上,通過現代戲劇的方式給予新的呈現,是對老一輩革命家的致敬,想讓現在的孩子們了解那段歷史,將紅色基因永遠傳承下去。

孫桂元講述京劇《三打祝家莊》的故事。

  和延安時期的版畫一樣,京劇在延安時期也迎來了一次創新和改良——延安平劇改革,這次改革對促進傳統京劇的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京劇《三打祝家莊》誕生于延安時期,從1945年誕生到現在,經過了多次復排,每次復排創作者們都會結合時代特點和現實情況對細節進行完善。京劇導演孫桂元說:“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攀登,我們是在精品的前提下再邁進一小步?!?/p>

張志清與李光潔探討如何讓古文“活起來”。

  創新離不開傳統,新的時代,我們如何認知傳統?《典籍里的中國》節目用創新的方式講述了經典的中國故事,讓典籍里晦澀難懂的文字在觀眾心中“活起來”。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介紹,“利用科技手段修復古籍同時實現古籍數字化,不僅能讓古籍傳播得更廣,也解決了保護和使用之間的矛盾,更利于讓經典‘重塑光輝’”。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創新角度,但是創新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從節目中,我們看到,古元等前輩藝術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植根傳統進行創新,才讓藝術產生新的強大生命力,也正因為如此,才能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引發時代共鳴,讓中國故事煥發更加奪目的光輝。

Scan me!
責任編輯:王 爽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