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80年的歷史光影之中,泛黃的黑白照片記錄著延安歲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策劃制作的大型文化節目《從延安出發》已經播出了三期,收獲了廣泛好評。第三期節目中,93歲的藝術家田華帶著青年演員劉昊然走過一段有意義的旅程,帶觀眾回顧“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感受一代代文藝工作者不畏艱難、持續創造的精神,探究新時代文藝工作者該如何開拓創新講好中國故事。
《從延安出發》第三期呈現南泥灣精神
1941年春,為盡快擺脫困境、打破敵人的封鎖,八路軍三五九旅奉命開進南泥灣,在這片泥沼土地上開荒拓路。歷經3年,在物資缺乏、資金短缺的極端困難條件之下,戰士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將斗爭、生產與學習緊密結合起來,攻克艱難險阻,賦予了南泥灣以嶄新的面貌。經久傳唱、家喻戶曉的《南泥灣》,更淋漓盡致地歌頌了南泥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也讓人們深刻地理解了南泥灣精神的內涵,激勵人們戰勝困難、奪取更大的勝利。
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后,當時著名攝影師吳印咸被南泥灣的奇跡所感召,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想盡辦法,拍攝了一部三五九旅開墾南泥灣的新聞紀錄電影《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又名《南泥灣》,極大地鼓舞了邊區軍民的生產和戰斗熱情。當時條件艱苦,不僅沒有器材和底片,還要一邊戰斗、一邊拍攝?!皼]有條件,創造條件?!眳怯∠淘谘影灿谜障鄼C和攝影機為黨和國家記錄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這種創造力不僅來自于對攝影的熱愛,更源于要用作品記錄時代的使命和責任。
前輩藝術家田華與青年追尋者劉昊然一起追尋南泥灣精神
田華年輕的時候和吳印咸先生還有一段有趣的“恩怨”。1940年,12歲的田華就參加了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抗敵劇社,跟著抗敵劇社多次深入游擊區、敵占區為當地百姓演出。在參選電影版《白毛女》中的“喜兒”這一角色時,當時的東北電影制片廠的廠長吳印咸最初是不同意田華演喜兒的,對電影格外認真的吳印咸覺得田華沒有“卡麥拉非斯”即“camera face”(電影臉),后來經過反復調整才確定下來,吳印咸這種對藝術格外“較真”的精神也對田華產生了重要影響,田華為觀眾奉獻了《白毛女》《黨的女兒》等很多受歡迎的經典作品。
“我們從物質那么匱乏的年代走過來,艱苦奮斗,就是為了讓你們這一代人不再吃苦。條件變好了,不代表南泥灣精神就不在了?!碧锶A說。從脫貧攻堅到全民抗疫,“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成了文藝工作者創作的不竭源泉。
中央芭蕾舞團演繹的《山河》用芭蕾舞的語言講述了兩年前疫情防控期間,武漢雷神山與火神山醫院建設的奇跡。10天火神山醫院建成,12天雷神山醫院建成,當時武漢全面封鎖,有一批平凡的人站了出來,同三五九旅開墾南泥灣一樣,創造了被視為“不可能”的奇跡。演員用芭蕾舞的肢體語言構建了被風雨洗禮的山河和團結起來同護山河的人民,表達對祖國繁榮昌盛、山河永固的祝福。
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帶來交響芭蕾《山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對于延安時期和改革開放初期而言,全面開拓性的發展經濟是那時的使命。對于經濟已經飛速發展的當代,使命又是什么呢?中央歌劇院原創歌劇《命運》演繹了在改革開放時期魯鎮當地的先進典型事跡。主演阮余群說:“南泥灣的大生產用紡車編織出陜北好江南,歌劇《命運》的女主人公趙曉云用針線,繡出了一個錦繡江南,對于繁榮富饒的當代而言,還祖國一片綠水青山才是我們的使命?!?/p>
中央歌劇院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分享原創歌劇《命運》的創作初衷
從南泥灣的陜北好江南、到“大地繡娘”的綠水青山,綠色中國一直是我們的向往和追求。雖然時代在變化,但精神不改、追求不變。南泥灣的建設離不開三五九旅和當地百姓“勇于擔當、敢于創造”的精神,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繼承了先輩們的紅色精神,并運用于《國色》的創作。如果信仰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總導演沈晨說,“國色的主題色定為紅色,并且放在最后一章,從延安時期就在揮舞的紅綢,這一抹紅色,就是我們真正的國色”。追根溯源,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是從延安一路走來的,紅色的精神從未改變,“為人民而歌、為人民而舞”的宗旨從未改變?!秶愤@部作品做到了“走向世界舞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眾多優秀共產黨員的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卓越品質都傳承自延安時期。長篇報告文學《谷文昌》塑造了既具有堅定黨性又充滿溫暖人性的共產黨人,原型是時任福建省東山縣委書記谷文昌。在電視劇《谷文昌》中飾演谷文昌的演員劉佩琦滿懷深情地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答卷,對于我們文藝工作者來說,用作品去記錄這些歷史定格的瞬間是一種使命,如果能參與到這些書寫時代巨變、刻畫時代楷模的作品中去,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莫大的榮幸。
在新時代的文藝創作里,青年一代使命在肩,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中國文藝這棵常青之樹煥發新的光彩。穿行于時光藝術館的青年演員劉昊然說,“每個時代都有獨特的精神財富,我們應將先輩們的精神融入創作,在不斷創新中講好中國故事?!保ㄓ浾咄趿?、孫艷芳、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