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明,男,漢族,1963年2月出生,北京醫院研究員、國家衛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副主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生導師。2021年,獲全國科技系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
奉獻臨床分子診斷事業 為提升核酸檢測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作為中國著名的分子診斷專家,李金明30多年的職業生涯只做了一件事——臨床分子診斷方法及標準化研究。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系統提出臨床分子診斷實驗室質量管理及標準化的概念和方法,建立核酸檢測實驗室標準化體系,同時培訓了大批實驗室檢測人員,推動了我國核酸檢測實驗室建設,提升了實驗室核酸檢測能力。正是早期自主創新的臨床分子診斷研究工作打下的堅實基礎,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新冠疫情發生初期,這些經規范化建設的實驗室及其工作人員成為核酸檢測的主力軍,為迅速建立覆蓋全國的核酸檢測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發揮科技抗疫的支撐作用 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決策與實施
在疫情發生初期,迫切需要解決“擴大核酸檢測能力,提高核酸檢測質量”實驗室檢測的兩大問題,這對于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四早”防控策略至關重要。一是作為國家新冠肺炎醫療器械專家組組長,在2020年初,迅速組織團隊采用自主創新技術,建立了對新冠核酸檢測試劑進行性能評價的“質控品”,促進了應急狀態下新冠試劑質量的提升。二是帶領團隊開展針對新冠核酸檢測實驗室檢測結果準確性的評價,先后覆蓋全國1萬余家實驗室,保障了短時間內實驗室檢測能力“質”的提升。三是帶領團隊通過理論論證、實驗室驗證以及疫情地區真實樣本的現場驗證,先后論證并推廣“10合1混采”“20合1混采”等檢測模式,在全國范圍推廣,大幅提升了核酸檢測效率。四是及時總結核酸檢測實驗室出現假陰性和假陽性結果的問題,帶領團隊很快制定了“提取試劑、擴增儀與擴增試劑配套、性能驗證、初檢陽性經復核報出”等一系列技術要求及規范。
以身許國無怨無悔 時至今日仍奮戰在抗擊疫情第一線
李金明作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以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愛國情懷,積極響應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喚,舍小家顧大家,一心撲在抗疫第一線,奔赴新疆、青島、石家莊、邢臺、西安(兩次)、遼寧營口、廣州、南京、揚州、廈門、黑河及北京本地,指導核酸檢測工作長達270余天。在與病毒賽跑的過程中,他忘卻了身體的疲憊、精神的壓力,錯過了與家人的相聚,卻始終無怨無悔。
在繁忙的一線抗疫工作之外,他還身負科技工作者的使命,隨時為國家疫情防控工作尤其是核酸檢測能力與質量提升開展專項研究、提供專業建議。他以科學抗疫、科技抗疫的形式,助力國家疫情防控工作的決策與實施,為保障我國高質量新冠核酸檢測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責任編輯:郭雯 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