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梅,女,漢族,1971年6月生,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胸科醫院(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人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劉愛梅在感染性疾病科臨床診療崗位上工作20余年,作為一名感染科專家,她以優良的業務技術能力和勇于擔當的奉獻精神認真履行公共衛生職責。在2022年廣西邊境新冠肺炎疫情醫療救治和廣西援滬醫療工作中,堅守抗疫一線126天。她主編專著及發表SCI及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作為課題負責人牽頭省、市廳級課題5項,主持制定省級技術標準3項,主持制定地方標準1項,參與編撰國內專家共識5部。2018年獲首屆全國“最美防癆人”。
到抗疫一線工作
2022年春節前夕,劉愛梅剛剛結束了東興市疫情防控工作,返回柳州與家人團聚。2月4日,廣西邊境地區再次出現疫情,6日,她再次奔赴邊境參加疫情防控,到公共衛生救治中心負責具體的救治工作。她說:救治中心是我的戰場。
疫情高峰期,她所在的靖西救治中心一天收治患者多達80余名,她一頭扎進救治中心參與一線工作,從未休息過一天,她克服四支醫療隊“初來乍到”的磨合期及工勤人員缺乏等困難,帶領團隊全力救治患者。直至4月11日,四支醫療隊換防完畢,她最后撤離救治中心。駐防期間,靖西市公共衛生應急救治中心,實現“零死亡”和“零感染”的工作目標。
疫情救治中的“醫者溫度”
在靖西救治中心,她是技術專家,也是管理者,在各種大大小小的事務面前,她和團隊想方設法解決患者的困難。她說,醫療救治是有溫度的。她要求大家:醫療隊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做到在隔離病區內我們醫護人員就是患者的家人。為患者服務,她和團隊作了大量工作。
靖西救治中心設立了“親子病房”“老人看護病房”,一例先天性魚鱗病4歲患兒是她與重癥團隊牽掛和重點看護的人員,入院時患兒皮膚膿腫、破潰明顯,護理團隊用棉簽作全身皮膚護理,每次需要兩個多小時,在他們的精心照顧下,患兒得以出院。
2月14日,靖西救治中心首批患者出院,患者代表說:“我們有中國醫生,他們用心用情在照顧我們,有他們在,我們什么都不怕!”4月5日,靖西市政府政務平臺接到來自國際友人的致電感謝:靖西救治中心的醫護人員對印度籍船員熱心而專業的救治令人感動和欽佩。
全心守“滬”
4月24日,根據廣西衛生健康委工作安排,劉愛梅作為第五批援護人員趕赴上海再次執行醫療任務,她與團隊先后在方艙醫院和定點醫院參與“大上海保衛戰”。
尤其是定點醫院收治的患者,三分之二為老齡合并多種嚴重基礎疾病患者,而且伴有因長期臥床導致營養狀態不佳等不利因素,醫療救治難度大。面對諸多困難,她與醫療團隊迎難而上,精準施治,制定“一人一策”的救治方案,累計治愈重癥新冠患者6人以及13名合并重型基礎疾病患者,累計收治患者1483例。(責任編輯:高晟寒 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