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堅,男,1962年4月生,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在國內開展腹腔鏡下全膀胱切除和尿流改道等高難度手術,推動了泌尿腫瘤領域微創診治技術的發展。周芳堅曾獲教育部頒發的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6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8年度廣東醫師獎等榮譽。
兩赴國外 只為把先進的技術帶回國
1979年,周芳堅考入湖南醫學院,并獲得博士學位。為了精進醫術,盡己所能減少患者病痛,他兩赴國外學習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的手術技術,他反復觀摩、學習,只為把先進的技術帶回國。
回國后,他參與籌建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在他的帶領下,科室從半個病區十幾張床發展到如今擁有多個單病種病區共116張床位,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泌尿系腫瘤診治中心之一。
周芳堅是華南地區較早開展微創手術的外科醫生之一。按照傳統手術方法,不少泌尿外科患者要“大開刀”,術后一周左右才能下地,住院6周才能出院。
“有一個信念一直在推動著我不斷地鉆研、不斷地進步,那就是:對于可治愈的疾病要想方設法根治,對于無法根治的疾病要想方設法延長病患的生命?!睘榱酥斡膊〉耐瑫r減少患者的痛苦,周芳堅勇于挑戰新技術,在廣東省率先開展了腹腔鏡和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微創手術只需要在患者身上開3個約幾厘米的小孔,創傷小、出血少、手術效果好。
經過多年努力,周芳堅帶領團隊不斷提升晚期腎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他所倡導的泌尿系統微創手術,讓患者的痛苦大大減少。
懷醫者仁心 行大醫之道
“做醫生不但要有醫術,更要講醫德,要發自內心地關愛我們的病人,病人選擇了一位醫生,就意味愿意將健康乃至生命付托于他,這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重托,激勵著醫生不敢有一絲懈怠?!痹诙嗄甑男嗅t生涯中,周芳堅總是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
他接診的患者中,曾有一位50多歲的局部晚期膀胱癌患者,當時已準備好接受全膀胱切除和尿流改道手術,但術前當晚,患者因對手術的恐懼和對尿流改道的顧慮,選擇放棄。
周芳堅深知,如果這個病人不接受手術,很可能在2年內死亡。經過周芳堅耐心開導,2個月后,這位患者再次回到醫院接受了根治性手術,獲得了重生??祻秃?,這位患者主動申請加入醫院的義工隊伍,定期到病房給病人分享自己治病的心路歷程,以親身經歷幫助那些有困惑的新病人接受科學治療,努力戰勝疾病,早日重回社會和家庭。
在周芳堅看來,一名醫生的職責不單單是盡己所能治好前來就診的病人,還在于更大的社會責任。他深知,戰勝癌癥需要喚起社會公眾對早診早治的重視。為此,在平時工作之余,他積極地參與對公眾的腫瘤醫學科普。
“提高腫瘤治療效果,關鍵是早發現和早期規范化治療?!敝芊紙砸恢蓖菩性缭\早治理念,從根本上提高泌尿生殖系腫瘤治愈率,“如果能夠早發現、早治療,早期腎癌的治愈率可以超過90%。大家一定要重視體檢,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識?!敝芊紙哉劦?。
從醫34年來,周芳堅始終堅守從醫初心。對待醫學,“精益求精,不斷創新”是他的信念;面對患者,發自內心的同情與關愛,是周芳堅立志成為一名好醫者的最大動力。(責任編輯:劉朝靈 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