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永杰,男,1963年10月生,吉林大學第二醫院急診與重癥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作為重癥醫學專家,在35年的行醫生涯中以精湛的醫術和崇高的醫德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在平凡的崗位上和歷次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工作中都做出了積極貢獻。尹永杰2010年榮獲長春市五一勞動獎章、2020年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帶領科室獲得中華全國總工會工人先鋒號和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的稱號。
最美的“跛行逆行者”
2020年初,全國打響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當時他剛剛接受了腰椎間盤突出手術不久,走路還須人攙扶,然而在2月6日深夜,當吉林省接到通知組建國家重癥醫療隊時,他毅然決然地請戰出征,作為醫療組長帶領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第三批援鄂醫療隊出征武漢。他在出征大會上說:“我們是醫務工作者,國家有此大難,我們必須沖鋒在前?!?/span>他行走緩慢、一瘸一拐、堅毅向前的身影,被同事們稱為“最美的跛行逆行者”。
進駐武漢,尹永杰立即帶領醫療隊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醫療隊承擔了B9東療區一共50張床位的救治任務。這些床位收治的全部都是重癥和危重癥患者,他們大多是高齡且有基礎疾病的病人,救治難度可想而知。尹永杰統籌部署,帶領醫療隊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他身先士卒,第一個進入隔離病區,親自查看每一位重癥患者,擬定精準診療方案。他總是強調:“國家派我們來這里不是簡簡單單地收容病人,我們更要為每個患者做到精細化治療,確保治療效果?!睘榇?,在前線醫療設備不足時,他第一時間與后方醫院溝通。很快,一輛輛滿載著各種急需醫療設備的急救物資車從長春呼嘯而來,實現了跨越2600公里的“火線支援”。熟悉尹永杰的人都知道,在那段艱苦卓絕的日子里,他沒有作息規律,病人的病情就是他出發的命令。作為隊里醫療總負責的他,時刻保持警醒。給他打電話,電話鈴不超過兩聲,他準能接聽。他要求:所有危重癥病人的病情,必須每2小時在微信群里匯報一次,實行“0”報告制,即不管病人有無病情變化都需要上報,他隨時翻看信息。不管三更半夜,他要是覺著不對勁,隨時給值班醫生打電話,用手機視頻,指導前方醫生及時修改診療方案。方案如需做出重大調整,他會隨即召集相關人員從駐地立即趕往病區現場。一天夜里23點多,他接到了電話,有位年齡71歲、在其他醫院搶救了1個多月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危重,生命危在旦夕,要求該療區接收這名病人。經過短暫研判,尹永杰立刻做出決定:帶領體外膜肺氧合(ECMO)小組成員,立即出發,驅車1小時從駐地趕到醫院,又歷時3小時為這名病人成功裝上了ECMO。當病人生命體征漸趨平穩時,窗外已現黎明的曙光,所有的隊員汗水早已濕透了全身,有的隊員累得癱倒在走廊的椅子上。
每一個有創診療操作,都意味著醫護人員被感染風險的大幅增加,但尹永杰總是說:“這場疫情中有很多重癥患者,重癥醫學是他們最后的希望。我們做好了科學的防護,就不要怕感染,該用的手段要盡早上,盡力挽救每一個生命,保證救治成功率?!盓CMO治療是體外生命支持的終極手段,他帶領著醫療隊,冒著被感染的高風險,克服防護設備給精細操作帶來的重重困難,完成了吉林省援鄂醫療隊首例ECMO治療,并且使用ECMO成功救治高齡危重癥新冠肺炎患者,這一診療實踐多次被央視等媒體報道。
為家鄉父老“請”命,二次出征
2021年1月24日,尹永杰再次領命出征,帶領吉林大學第二醫院重癥醫療團隊趕赴通化,投入到危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中。他統管所有內外科重癥病房,帶領團隊成員以不畏艱險、敢于擔當、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承擔了定點醫院所有病區中最繁重的救治任務,共救治危重癥患者82例,實施有創機械通氣15例,成功開展ECMO生命支持7例,在此次區域性突發疫情的救治工作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形勢最緊張的第1周里,他每日深入病房工作16個小時,即使在休息的時候也隨時接聽會診電話,前方有事隨叫隨到,不分晝夜。(責任編輯:郭雯 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