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雷打不動的周末之約,為老人的孤獨按下暫停鍵
一頂頂紅色帳篷,一件件紅色馬甲,一屜屜愛心餃子……河北滄州市義務工作者協會會長崔建松帶領義工們,堅持每個周日為獨居老人包餃子,十年來,他們用3.6噸面為老人們包出45萬個餃子。義工們不僅每周給老人們送上熱乎乎的餃子,更用愛的陪伴鋪出一條暖心幸福路。
每周日都是崔建松和義工協會的義工們的“敬老、愛老、助老活動日”,崔建松會提前把活動通知發到群里,義工家人們根據個人情況認領任務,有拿菜的,有帶面的,大家分工合作,到各個社區,支帳篷、擺桌凳、和面、剁餡兒……給社區的獨居老人們包一頓暖暖的“愛心餃子”。
崔建松是滄州市義工協會的會長,從2006年起他就開始做義工。有一次他和義工們在看望受助老人的時候,看到老人屋里冷鍋冷灶,食物都已凍得硬邦邦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開始每周日為老人們包上一頓熱乎乎的餃子。
崔建松為老人們煮愛心餃子。圖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隨著參與到志愿服務中的人越來越多,2015年,義工們創立并注冊了滄州市義務工作者協會,而給獨居老人們包餃子就成為每周日的一項重要活動。
最初,包餃子的食材都是崔建松自己購買的。漸漸地,越來越多的義工主動買食材,帶著面、菜、油等來到活動現場。崔建松:“大家積極性很高,菜、面、雞蛋什么的這些東西,經常都會買重了?!?/p>
義工們在為包餃子做準備。圖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范秀榮從2013年起就跟隨崔建松做義工,因為年輕時在單位食堂工作,所以她主動承擔起包餃子、拌餡兒的任務。在協會里,范秀榮還有一個頭銜:包餃子組組長。在她的安排組織下,數十名義工有條不紊地忙碌著,不一會兒,薄皮大餡的餃子就端到了社區老人面前。范秀榮說:“看著老人們吃得噴噴香,我就很開心,不僅是自己的手藝得到了肯定,還感受到了愛心的力量?!?/p>
除了在“愛心廚房”里包餃子,義工們也開展著其他活動:為老人進行文藝演出、理發、按摩、洗腳、剪指甲等。根據義工們的特長,協會分設理發組、醫療保健組、心理咨詢組、愛心餃子組、攝影組、文藝組等,只為能夠更好地給老人們提供貼心服務。
多年來,老人們已經把義工們當成了自己的親人,他們雖然不知道每個人的名字,卻認識這一件件鮮艷的紅馬甲。滄州市新華區百合世嘉社區老人吳澤蘭說:“孩子們都離家遠,每周義工們都會過來陪我聊聊天,給我送上熱乎乎的餃子,他們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樣,一見到他們就覺得親切?!?/p>
崔建松給老人端上熱騰騰的餃子。圖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為老人們包餃子的“愛心廚房”自設立以來,“紅馬甲們”忙碌地包餃子的場景便固定在每個周末“上演”。崔建松說,這是義工們雷打不動的活動。
“雷打不動”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憑的全是義工們執著的愛心。一斤面大約可以包60個到70個餃子,每次活動平均要包20斤面。多年來,義工們已經用3.6噸面,包了約45萬個餃子。
如今,崔建松的愛心隊伍也越來越壯大,有的是家庭親子齊上陣,有的是學校師生齊參與。崔建松說:“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協會有一對義工夫妻,從他們參加義工活動開始,都會帶著孩子一起來,后來孩子的班主任知道了,就組織全班學生都過來,再后來整個學校師生們都成了我們義工協會的一員。我們的隊伍就這樣不斷壯大,愛心力量也越來越強?!?/p>
滄州市義工協會義工們合影。圖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回顧義工協會的發展歷程,崔建松感慨地說,成立之初只有幾十人,發展到現在,正式注冊會員已經有三千多人,每次參加義工活動的人也由當初的二三十人,發展到現在的百十來人。
崔建松介紹,滄州市義工協會的義工來自社會各界,其中年齡最大的90歲,最小的13歲,他們帶著自己的愛心和善心,溫暖著需要幫助的人。
崔建松說:“愛心服務這條路我已經走過了十多年,這些年風里來雨里去,收獲也特別多,感觸也特別大。辛苦肯定是很辛苦,但看著老人們開心的笑臉就覺得這一切都值得了。這條愛心路沒有盡頭,我和我們的義工兄弟姐妹們會一直走下去!”(記者 李芳 吳思妤 付雪雯)
2024年第四季度
崔建松榮登“中國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