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唐山市有一位叫戚輝的攝影師,他用鏡頭尋訪遲暮之年的冀東抗戰老兵,用文字記錄那段閃耀著英雄榮光的烽火歲月。十余年時間里,他自駕七萬多公里,足跡遍及冀東27個縣(市)區,為尋訪到的212名老兵拍攝照片,整理史料,與時間賽跑,用光影留住永不褪色的記憶。
2024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這一天,戚輝來到抗戰老兵戴海山家中看望他。戴海山說,兩人這段“忘年交”還要追溯到10年前:“我們這些老同志現在活著的都九十五六歲以上,甚至一百多了。有的老兵在家里都沒照過相,他給照了。他抓住這個機會走訪了很多地方,給國家給人民留下了珍貴的資料,所以說見到他我覺得非常親熱,不知道怎么感謝他,這是我最好的朋友?!?/p>

戚輝(后排右二)帶領唐山公益攝影團隊慰問老兵戴海山。圖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攝影是戚輝的業余愛好,201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戚輝見到了唐山市玉田縣抗戰老兵王永貴。這位老八路拿出珍藏多年的軍功章,向戚輝講述起了那段烽火歲月。當說到自己負傷后繼續作戰時,老人眼中的光芒讓戚輝情不自禁端起相機按下了快門。
戚輝說:“這些老兵很謙虛地說‘我們沒做過什么貢獻,我們做的都是應該做的。你們今天能來看看我,用你們手中的相機給我們拍個照片,我們就覺得非常好?!褪沁@樣樸實的話,讓我感覺更應該用鏡頭去記錄他們?!?/p>

戚輝探望老兵王玉堂。圖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2014年7月開始,戚輝幾乎把所有的休息時間都用于尋訪、關愛遲暮之年的冀東抗戰老兵。為此,他發起了“永不褪色的記憶”尋訪冀東八路軍老戰士公益攝影活動,組織了一個由40名攝影愛好者組成的唐山公益攝影團隊。
然而尋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線索是通過親友和熱心人士輾轉獲得,往往只知道老兵住在哪個村莊,連名字都不清楚,需要到村里挨門逐戶地打聽,無功而返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由于下大雪道路被封,延誤了行程,等戚輝一行趕到時,原本想要慰問的抗戰老兵已因病住進ICU重癥監護室;還有一次,前一天與一位老兵約好見面,第二天下午兩點趕到時,老人已于當天清晨去世……
“每次聽到抗戰老兵辭世的消息,我和志愿者們心里都是特別沉痛的,感到時間特別緊迫,留給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一直在與時間賽跑。我采訪過的老兵最大年齡的是102歲,最小的現在也已經93歲了?!逼葺x說。
十多年的時間里,戚輝自駕七萬多公里,足跡遍及冀東地區的27個縣(市)區,為212名冀東八路軍老戰士拍攝了上萬張照片。在戚輝的鏡頭里老英雄們的軍人風采依舊,一提起那段歲月,他們的眼睛都熠熠生輝。
“給這些老人們拍照的時候,老兵們有個共同的心聲,就是希望我把他們胸前的軍功章拍得更清楚一些。每個老兵我都會拍攝上百張圖片,不滿意了我們再接著補拍,拍出這些抗戰老兵舍身救國、不怕犧牲的錚錚鐵骨?!?/p>

戚輝拍攝的抗戰老兵照片。圖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在戚輝的倡議下,眾多愛心人士陸續加入進來,志愿者隊伍已擴充到七十多人。他們一起募集資金和物品,走訪慰問抗戰老兵,并把一些無兒無女、終身未娶、身患重病的老人作為重點幫扶對象,讓他們晚年生活得更好。

戚輝(后排右六)帶領志愿者慰問老兵劉沛玉。圖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在尋訪過程中,戚輝和團隊還積極開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不僅為抗戰英雄們出版了《永不褪色的記憶——冀東八路軍老戰士風采錄》專題畫冊,還舉辦了“永不褪色的記憶”大型專題攝影展,用這些方式致敬那些最可愛的人。

2024年第四季度
戚輝榮登“中國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