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平,男,1957年5月生,原江蘇省東臺市三倉烈士陵園主任。1981年退伍后,堅守與戰友的誓言,顧平主動轉業到條件艱苦的鄉鎮陵園工作,守護烈士英靈43載,跑遍全國收集紅色文物2000余件,整理上傳2238名烈士名錄,跨越40萬里為37名烈士尋親成功,把簡陋的陵園打造成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他堅守紅色事業,年均宣講百場,帶領志愿團隊累計慰問幫扶困難群眾1491人,個人捐款超10萬元。顧平曾獲“全國紅色文物保護感動人物”“江蘇好人”“江蘇省雙擁先進個人”等榮譽。
青春報國 他與戰友立下生死誓言
1976年3月,20歲的顧平滿懷一腔熱血,在說服父母和未婚妻后光榮入伍。因在部隊期間表現突出,被選中擔任連團支部副書記。在抵達邊境作戰的前夜,他用半截蠟燭伏在地上寫下遺書:明天,我就要走上戰場了,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和平安寧,我義無反顧、義不容辭,唯一遺憾的是未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也對不起她。
戰斗期間,他與戰友出生入死捍衛著祖國的榮譽,先后5次榮獲部隊嘉獎。目睹戰友不幸犧牲在異國他鄉,甚至遺體也無法及時運送回國,讓顧平既悲痛又惋惜。因此,他與戰友立下生死誓言,“活著的人一定要帶著逝者的使命報效國家,把革命精神傳承下去?!?980年,經歷過戰爭考驗的顧平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宣讀入黨誓詞的那一刻,他內心堅定:一定要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為黨和國家奉獻自己的全部。
轉業回鄉 他以真情守護烈士英靈
1981年24歲的顧平退伍回鄉,他始終記掛著與戰友的誓約,當得知地方政府要擴建三倉烈士陵園時,主動提出:“我要到陵園去為烈士‘站崗’,為傳承革命精神、紅色文化盡一份力?!?br> 三倉烈士陵園是鄉鎮陵園,工資微薄條件簡陋,僅有1945年修建的烈士亭、蘇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碑和公社劃撥的2畝多地,顧平在此工作的前3年,每月工資30元都是打的白條,但每每有人勸他跳槽,均被他堅定拒絕。沒有房屋,他就借來油布搭建工棚,沒有水他就自己打磚井,沒有電就用馬燈照明,沒有資金就憑公社開具的介紹信到各單位跑捐款。就在陵園建設期間,顧平19歲的女兒不幸因病去世,但他仍忍著悲痛,堅持完成陵園烈士塔建設展陳。
43年來,他先后奔赴廣州、上海、北京等地,收集粟裕將軍遺物等紅色文物超2000余件,打造形成特色主題建筑群,將陵園由原來的2.34畝擴建至64.7畝,先后被授予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等榮譽。
載愛前行 他用一生宣揚紅色文化
女兒顧曉晶從小就愛聽顧平講紅色故事,在爸爸的言傳身教下茁壯成長,并立志長大后像爸爸一樣參軍入伍投身國防。女兒19歲時突患胰腺癌不幸去世,讓顧平深受打擊,臨走前女兒說:“希望爸爸把這些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更多的少年懷愛國之心、報國之志?!?br> 帶著對戰友的承諾和女兒的愿望,顧平40多年如一日堅守著紅色事業,為讓英雄安息、精神傳承,他共計整理上傳2238名烈士名錄,先后跨越40萬里,為37名無名烈士成功尋親。他自學電腦,每年編輯上傳相關文章100多篇。
2017年5月起,顧平退而不休,仍舊每天7點準時到班,擔任陵園顧問和講解員志愿者,最忙的時候一天要接待4000多人次,講解10多次,但他總是樂此不疲。作為鹽城唯一的全國老兵宣講團成員和鎮“百姓名嘴”,顧平每天不是在陵園就是走村進校開展宣講,年均宣講紅色文化100余場。在繁忙的備課、宣講之余,他還心系殘疾人和抗戰老兵,組建東臺市好人緣助殘協會三倉志愿隊并擔任隊長,累計走訪幫扶1491人,個人捐款10萬余元。
顧平總說:“我會始終秉持對黨和人民的赤誠初心,牢記和踐行對戰友的誓言,盡我最大的努力發揚烈士的豐功偉績,守護好腳下這片紅色熱土——我還能再接著干!”(責任編輯:周勝武 楊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