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保爾,男,1951年5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原南方(汕頭)通訊公司退休職工;馬婭,女,1953年10月生,中共黨員,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六榕街道居民。麥保爾、馬婭夫婦用30余年時間自發收集收藏僑批近12萬件,先后4次無償捐贈僑批原件58121件、電子檔案43524件,讓搶救保護、收集整理、修復研究僑批成為一家兩代人共同的堅守和精神追求。馬婭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廣東省勞動模范、“廣東好人”等榮譽。
一位汕頭女婿的“文物敏感” 全力以赴收僑批
僑批,作為海外華僑華人與國內僑眷間書信與匯款的獨特紐帶,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時代信息,更被視為研究華僑歷史的“海邦剩馥”,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文化內涵。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僑批的價值并未被廣泛認知,僅被視為普通的郵品“實寄封”。
幸運的是,麥保爾這位汕頭女婿在1992年因工作調動至汕頭電信系統后,意外地與僑批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憑借敏銳的收藏直覺,迅速意識到僑批作為研究華僑近代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的珍貴檔案,正面臨著被遺忘和消失的危機。在這種強烈的文化使命感的驅使下,麥保爾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收集僑批的征程。
收集過程充滿了艱辛與挑戰,但麥保爾從未退縮。他深入鄉村、遠赴海外,耐心說服、溢價交換,甚至不惜以房產置換近9萬件僑批。從1992年開始至2020年辭世,麥保爾的僑批收藏數量從零迅速增長至近12萬件,成為了一位名副其實的“先行者”和“志愿者”。麥保爾以他的實際行動,不僅保存了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更為后人研究華僑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一對伉儷的“文化擔當” 全情投入守僑批
僑批的收集,無疑是一場耗時費力的無畏之旅,而收藏,則是一場傾注心血的無私堅守。這不僅僅需要個人的執著與認知,更離不開家庭的支持與理解。馬婭,作為麥保爾的妻子,對丈夫的僑批收藏事業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持。
馬婭不僅慷慨解囊,支持丈夫用自家錢財交換別人眼中的“廢舊紙張”,更與丈夫攜手購置了兩套300多平方米的房產,并保持空調30余年常開,為近12萬件僑批提供了一個恒溫恒濕的保管環境。他們的搶救收集與無損保管,為僑批的保護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和第二步。
然而,跨度更大、難度更高的第三步——系統整理,則需要更加深厚的功底與耐心。在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的鼓勵與支持下,麥保爾開始了“讀批”“整批”的艱辛工作。他按地域、家族、時間對僑批進行分門別類,自建體系,常常讀到動情處潸然淚下,做到癡迷時廢寢忘食。在他的努力下,約7萬件僑批得到了系統的整理,為后來的專業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麥保爾辭世后,年近七旬的馬婭接過了丈夫的“手套”,帶著女兒繼續投入到“家藏”僑批的整理工作中。她們以堅定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繼續守護著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讓僑批的故事得以延續,讓華僑的精神得以傳承。
一個家庭的“文脈傳承” 全然無私送僑批
2021年6月19日,正值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馬婭攜女兒前往汕頭,完成了麥保爾的遺愿——將40121件精心整理的僑批原件無償捐贈給汕頭市檔案館。這并非麥保爾、馬婭夫婦的首次捐贈,也非最后一次。早在2004年,當汕頭市籌建僑批文物館之際,麥保爾便主動贈送了錄制有43524件僑批的32張光盤,并親臨指導整理,這一行動為“潮汕僑批”數字化資料庫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在麥保爾2020年辭世之年,馬婭母女又向嶺南金融博物館捐贈了1萬件僑批原件,使該博物館的館藏數量瞬間翻倍。
2022年10月,馬婭母女再次慷慨解囊,向汕頭市檔案館捐贈了8000件僑批原件。這兩次捐贈的近5萬件僑批,占據了館藏9萬件的一大半,為汕頭僑批文物館成為全國僑批館藏數量第一的專題館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每次捐贈的采訪中,馬婭母女都堅定地表達了一家人共同的初心和愿望。她們表示,從一開始收藏僑批,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將其捐獻給國家,從未有過出售的念頭。目前,她們手中近12萬件藏品,都將陸續根據麥保爾的遺愿,全部無償捐贈給國家。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不僅體現了她們對僑批文化的深厚情感,更彰顯了她們對國家的忠誠與熱愛。(責任編輯:劉朝靈 姚卓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