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澤秀,女,1963年7月生,重慶市永川區何埂鎮長豐村村民。面對雙親離世的3個未成年侄兒,作為“大媽”的馮澤秀在照料自己一雙兒女之余,毅然選擇肩負起撫養責任,并將他們視為己出。16年來,她不僅要為3個侄兒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要時刻關注他們的思想和情感發展,不是母親勝似母親,她用柔弱肩膀撐起3個侄兒成長的“避風港”。馮澤秀曾榮獲“重慶好人”等榮譽。
義無反顧接管3個“兒子”
1984年,馮澤秀嫁到長豐村李方云家。當時,李家共有4兄妹,家境困難。嫁到李家后,患有支氣管炎的她克服身體上的不適,直面生活中的種種困難,通過不懈努力,一家人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08年,李家最小的兄弟李軍和妻子去外省務工的路上發生重大交通事故,夫妻倆當場身亡。在家的親人沒能等到他們平安到達的消息,反而等到當地公安局的電話。
作為家中老大,李方云帶著3個未成年的侄兒趕去善后。其中,最大的侄兒年僅15歲,其余兩個孩子分別只有5歲和3歲,孩子們不僅需要面對失去雙親的痛苦,還要面對未來的生活問題。作為長嫂,馮澤秀義無反顧地把這個重擔給擔下來。
突然多出3個孩子需要撫養,家里的經濟壓力增大不少?!?個娃兒當時那么小,看著可憐,不能不管,一起生活無非就是多添幾雙筷子?!被貞洰敃r,馮澤秀只是輕輕一句話帶過,“有自己一口飯吃,就絕不會餓著他們”。
無微不至呵護“幼苗”成長
經過馮澤秀的悉心照看,3個侄兒重新過上安穩生活。3個孩子戶籍所在地社區為他們辦理孤兒手續,學校了解情況后也對孩子進行適時關愛和幫扶。何埂鎮黨委、政府和當地婦聯更是多次看望和慰問馮澤秀和孩子,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然而,侄兒們的成長,不只是吃飽穿暖,還離不開家庭教育。
馮澤秀不僅要為3個侄兒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要時刻關注他們的思想和情感發展。為了更好地照顧他們學習,她特地從村里搬到永川城區,照料他們的衣食住行,雖然文化程度不高,表達能力有限,但仍經常和學校的老師保持溝通。
當時大侄兒正處于青春叛逆期,二侄兒天生手腳殘疾性格內向。馮澤秀通過查書籍、咨詢心理師,針對他們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分門別類處理。在馮澤秀的用心關愛下,3個侄兒的心理逐漸積極健康起來。在周末和節假日,她還會帶著侄兒們參加學校、政府舉辦的各類心理健康輔導和講座。
在小侄兒的教育上,馮澤秀更是下功夫。言語不多、性格內向……小侄兒存在不少小毛病。馮澤秀經??嗫谄判牡睾退勑?,帶他更多地融入社會,這些事情看似簡單,但需要更多的細心和耐心。直到小侄兒考上大學,馮澤秀才又搬回村里。
歲月荏苒,如今16年過去,馮澤秀也步入花甲之年,昔日年幼的3個侄兒也已長大成人。其中,大侄兒在外務工,剩下兩個侄兒正在讀大學。
大愛真情播撒“最美”家風
馮澤秀家堂屋正中央,懸掛著一幅繡有“家和萬事興”字樣的刺繡。同時,這句話也是對她一家的生動總結。
在二侄兒心中,“大媽”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這么多年來,‘大媽’都很關心我們,現在我上大學,也是‘大媽’在承擔著我的生活費”。一句簡單話語,傳遞出他對馮澤秀的無限感恩之情。如今,在馮澤秀家中,一直為3個侄兒留有房間。在她看來,這里便是侄兒們的港灣。
“她對3個侄兒的照看,我是一路看過來的,她出錢又出力,日子再苦我都沒聽到她有過一句抱怨的話?!闭劶榜T澤秀,鄰居吳修清情不自禁地伸出大拇指。大家用“實在、用心”來形容馮澤秀,“將侄兒們撫養成人,她的愛和真情讓人動容、令人欽佩,播撒‘最美’家風,值得我們全鎮人學習”。
“母”愛似水,如涓涓細流浸潤著3個侄兒成長的每個瞬間。萬家燈火中,16年的無私付出,馮澤秀用點滴呵護3個侄兒的成長路。(責任編輯:高晟寒 蔣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