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珊娜,女,1970年1月生,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同心學校校長。2014年,施珊娜創辦長汀縣同心學校,至今累計幫扶了600余名困難學生,其中,長期集中照料的孤兒、服刑人員子女有58名,長期分散資助的困難學生有297名。不僅如此,學校還不定期地向300多名困難學生提供援助。施珊娜和她的同心學校,通過持續的努力,為這些孩子點亮了希望之光,讓他們在逆境中也能感受到溫暖與關懷。
異鄉扎根 給困難學生一個“家”
2003年,施珊娜帶著自己的孩子參與養老院和福利院的義工服務,結識了退休校長劉鳳華。兩人一拍即合,決心為那些身處困難的學生打造一個溫暖的“家”。2014年6月,她們共同創立的長汀縣同心學校正式注冊。學校采用“類家庭”集中照顧與分散助養助學兩種方式,不僅為龍巖及周邊的困難家庭兒童提供幫助,還特別關注服刑人員子女,給予他們關愛與扶持。
盡管施珊娜是閩南人,不懂客家話,但她并未因此退縮。相反,她毅然放棄了在廈門的事業,選擇深入閩西鄉村,投身于一個全新的環境,為那些與她本無血緣關系的孩子們的未來而努力奮斗。施珊娜與劉鳳華的善舉,為那些處在困難中的學生點亮了一盞希望之燈,讓他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和關愛。
既授之以魚 更授之以漁
作為這個特殊大家庭的“大家長”,施珊娜不遺余力地動員身邊資源,包括親朋好友及前事業伙伴,共同捐款建設同心學校的餐廳、浴室等設施,逐步提升了孩子們的生活條件。她深知,物質援助只是暫時的,培養孩子們的心靈堅韌與獨立能力才是關鍵。因此,同心學校不僅提供收留與撫養,更重視給予孩子們親情陪伴和平等教育機會。
施珊娜充分挖掘孩子們的潛能,引入特色賦能課程,利用周末和暑假時間,開設農耕勞作、生活技能、情緒管理等多元化素養教育課程。她鼓勵孩子們相信自己,永不言棄,幫助他們在生活與教育上實現雙重提升。通過這些努力,施珊娜希望為孩子們打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在逆境中也能茁壯成長。
讓生命改變 讓愛循環
20多年來,眾多的孩子在施珊娜的關愛和助力下茁壯成長,每年都有孩子考上理想的高校,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靶iL,我被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卓越新聞人才計劃錄取了?!边@是2024年施珊娜最開心的一天,因為四歲就失去父親,家庭困難的小輝(化名)考上了心儀的大學,他的人生從此有了新的希望。收到通知書那天,小輝給施珊娜的微信里這樣寫道:“今后的人生里,我也要像您一樣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可能幫助別人,到大學里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用好新聞傳播的專業知識,參與公益傳播,把愛心傳遞下去?!?/p>
在同心學校賦能生命的教育理念下,畢業的孩子們傳承了熱心助人的優良傳統。只要有機會,他們都會主動回同心學校當志愿者,關愛弟弟妹妹們,有的將工資拿出一部分進行愛心捐贈,盡己所能回饋社會。從受助、自助走向助人,形成愛的循環。施珊娜說:“沒有一朵花,從一開始就是花,每個人的生命之花都需要用心去培育,每一個孩子都有被愛的權利”。她的堅持和努力,為困難學生創造了更好的成長環境,改變了許多孩子的命運,讓他們感受到了溫暖和希望,也將愛的力量不斷傳遞下去。(責任編輯:劉朝靈 黃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