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凌,男,1966年6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映秀鎮漁子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他開辦愛心食堂,免費為老人提供一日三頓營養餐、為兒童提供營養早餐;資助困難家庭老人看病治療、小孩上學;捐建學校,結對幫扶70多戶單親家庭……抗震救災次次都有他的身影。鄒凌曾榮獲“最美退役軍人”“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四川好人”等榮譽。
感恩鄉親 心系家鄉
鄒凌出生于天津農村。10歲那年,母親突然離世,父親不堪打擊精神崩潰。領居們便今天你家、明天我家“輪流”管飯,上學路上的蝦醬餑餑、咸菜窩頭,平日里的點點關愛、鼓勵的眼神,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記憶。
1985年冬,鄒凌穿上了軍裝。村里派人來部隊探望他,臨走時塞給他一個枕頭,里面是鄉親們一角、五分湊的13塊4毛錢和一封鼓勵他好好當兵的信件。鄒凌抱著枕頭哭了一夜,報答鄉親的念頭在心里萌發。在部隊里,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因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
1989年,鄒凌復員安置在當地糧食局,后遇南方突發洪水,他捐出了全月工資240元。這筆捐款讓他意識到,要幫助更多人,僅靠工資是難以實現的。
1992年,鄒凌辭去公職開了家小賣部,后來又開公司,因其人品好、講信譽,公司越發壯大。掙到“第一桶金”后,鄒凌把目光投向了家鄉:鄰居邊大娘病危,他立馬聯系專家出錢醫治;薊縣花果峪村因交通不便致水果賣不出去,他又捐資修建通往山外的“連心路”;逢年過節時,他都會給家鄉的困難家庭送去慰問金和慰問品……
兌現承諾 “他鄉”變“故鄉”
2008年5月,汶川發生特大地震,鄒凌立即組織了6名退役老兵,帶著救援物資奔赴災區。從綿竹到都江堰再到震中映秀,他們冒著危險為6個重災鎮、2000多戶受災群眾送去物資。期間,鄒凌因勞累暈倒在漁子溪村的廢墟上,是當地村民找來醫生將他救醒,從此他便與這里結下不解之緣。在22天的救援搶險過程中,鄒凌和村民們朝夕相處,當他準備離開漁子溪時,村民們齊刷刷站在路兩邊,把從廢墟里扒出的臘肉、鞋墊塞到他手里,依依相送。鄒凌含淚對村民們說:“我一定會回來的!”從此,汶川縣成了他時刻牽掛的地方。
震后第一年除夕,鄒凌帶著大批物資回到了漁子溪村,為每家每戶購置了包括春聯、糧油、肉蛋在內的豐富年貨,擺下40多桌“壩壩宴”邀請全體村民赴宴。同時,還搭建舞臺、連線明星,舉辦了首屆“映秀村晚”……此后的16年間,新年“壩壩宴”成為了“慣例”,“映秀村晚”也越辦越紅火,慰問品也從米面糧油擴大到了冰箱、彩電、洗衣機等家用電器……
2018年,鄒凌被汶川縣委組織部任命為汶川縣映秀鎮漁子溪村黨支部第一書記。2020年4月,他把戶口從天津遷到映秀鎮漁子溪村,并當選漁子溪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至此,他真正成為了這里的一員,“他鄉”終成為了“家鄉”。
上任第一書記后,鄒凌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帶領村民發展產業,捐資建起院落式培訓基地、熊貓山泉水廠、摩天輪鄉村旅游等項目,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的“零”的突破。而這些項目的收益,他一部分用于幫扶困難家庭渡難關、退役軍人創業就業、鼓勵孩子升學參軍等,一部分則全部分給當地村民,自己卻分毫未拿。在他的帶領下,村民人均收入較2008年以前提升了5倍,漁子溪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四好村”,先后獲得“四川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四川省鄉村旅游重點村”“四川省鄉村治理試點村”和“四川省衛生村”等榮譽。
不忘初心 堅持公益數十載
鄒凌常說:“幫助別人是應該做的事,別人有困難沒有幫助,吃不好也睡不踏實?!钡弥型艘圮娙藙摌I就業面臨困難,他便牽頭建立映秀鎮退役軍人創業就業孵化基地,幫助退役軍人低投入、零風險創業。同時,他與相關單位合作,為幫扶地的優質產品尋找到“出口”渠道,把創新性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2022年農歷大年初一,鄒凌又來到海拔3400多米的阿壩縣麥爾瑪鎮,為莫哇洛村、蘭措瑪鎮的663戶牧民送去了大功率洗衣機,解決了零下20多度洗衣難的問題。此后的每年初一,他都會給這里的牧民帶去新春祝福和新年禮物。
2022年6月10日,馬爾康市發生地震。鄒凌又送去無人機、發電機、對講機、充電寶、充電手電筒、雨衣、雨靴、礦泉水等急需物資。2023年12月18日,甘肅省積石山縣發生地震。鄒凌帶領愛心團隊奔赴900余公里,為災區群眾送去4車睡袋、棉被、發電機、應急手電、防寒服、礦泉水、回族方便面等緊缺物資……他先后在青海玉樹、云南魯甸、四川蘆山、甘肅定西、舟曲等災區留下了他幫扶的足跡。
數十年來,鄒凌跋涉40多萬公里,幫助了數十個鄉村困難群眾累計30多萬人(次)、資助了百名大學生及600多名孤兒、結對幫扶了70多戶單親家庭……公益路上,他的串串足跡就是個個動人故事,他用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詮釋了責任和擔當。(責任編輯:高晟寒 朱鴻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