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文杰,男,1979年6月生,天津市濱海新區氣象局工程師。在距離天津港74海里的渤海埕北A平臺上,有一個國家基本氣象站,它是整個渤海唯一一個有人值守的海上平臺氣象觀測站。自1988年建站至今,該站一直保持著氣象人值守的慣例,確保了氣象數據監測連續35年未曾間斷。2004年,楊文杰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登上渤海埕北A平臺,至今已在崗堅守20年。
守望在渤海上的兩代氣象人
2004年,渤海這片浩瀚海域上唯一有人值守的氣象觀測站迎來了一次時代的交替和使命的傳承。楊樹林完成出海生涯光榮退休,接替他的年輕人叫楊文杰,是他的兒子。接到奔赴海上平臺的調令時,楊文杰的兒子還不滿周歲,但來自家人的支持、保障氣象數據準確及時的責任感,讓他毅然登上了前往A平臺的拖輪。
第一次去上班,拖輪上幾個小時的航行讓他把胃都快吐空了。從拖輪登上平臺時,需要抓住吊籠(錐形牽引設備)被吊至平臺上,吊籠懸在半空中,腳下望去就是茫茫大海。登上A平臺后,楊文杰顧不得頭重腳輕和身體不適,便迅速投入到了工作中。這一次駐守,在當年沒有電視、沒有手機信號的環境下,面對海上最難熬的寂寞與枯燥,他足足堅守了42天。
不能讓氣象數據在自己這里斷掉
氣象站處于A平臺甲板一側,高于海面約35米的鏤空鋼架之上,架設著氣象觀測儀器,需要攀爬扶梯才能上去。值班時,楊文杰每日8時、14時、20時定點開展觀測,人工讀數并記錄在觀測本上,還要完成訂正、輸入、發報等任務。汛期海上天氣尤其多變,一旦遇到大風、強降水、大霧等突發天氣,楊文杰就要每半個小時收集一次數據。由于洋流、海鹽氣溶膠和海洋生物等的影響,他還要定期對溫度、通量傳感器探頭等進行清理維護、更換和標校,以保證觀測質量。海上大風常年不斷,進行觀測或維修設備時要身著救生衣、腰系安全繩,貓著腰、頂著強風進行操作。
按照規定,當海上風力達到一定級別時,為保護觀測員的安全,可以不上平臺,所有數據按缺報處理。但30多年來,A平臺氣象站的數據從來沒有缺報過。楊文杰說這是一種堅持,是從一代代氣象人那里繼承的堅持,不能讓這種傳承和氣象數據在自己這里斷掉。36年的連續觀測,渤海埕北A平臺國家基本氣象站的監測數據如同一把標尺,為氣象監測預報服務、氣候變化科學研究和應對等提供了重要支撐。
平臺氣象站是另一個“家”
每年有200天左右在海上工作,與家人聚少離多,A平臺氣象站已經成為楊文杰的另一個“家”。有一次他值班時生病,高燒到39度,走路都晃,出去觀測和工作時,其他單位的人都主動過來陪著他。海上平臺物資和藥品本來就不多,連續5天輸液后,海上所有的退燒藥全都用完了,后面楊文杰就自己硬扛。
最初,5平方米左右的氣象室就是他的主要天地。一張桌子、一個床板,有限的空間內,身高180cm的楊文杰在狹窄的“海軍床”上斜睡了13年,漱口洗澡也都是用海里抽上來的水。直到2016年,平臺環境改善,他才搬到了4人間的宿舍。如今的A平臺氣象站,基礎設施優化了很多,氣象自動觀測也解放了人力,但開展人工觀測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業務和科研意義。楊文杰說:“只要氣象站還需要我,我就會一直守下去?!保ㄘ熑尉庉嫞褐軇傥?沈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