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久良,男,1965年7月生,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秀水鎮方塔村村民。妻子患病23年,張久良不離不棄,克服種種困難為妻子四處求醫問藥,堅持記錄“護理日記”,以實際行動演繹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突發疾病 溫馨小家橫遭打擊
1998年,張久良與松潘縣藏族姑娘澤里卓瑪相遇,兩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楹?,張久良在工地做鋼筋工,一個月能掙6000多元,妻子也在家附近務工,掙錢顧家兩不誤。2000年,兒子的出生更是給了這個溫馨的小家庭增添了一份喜悅,一家人生活的幸福而美滿。
然而,在兒子一歲時,有一天卓瑪突然腹痛難忍,甚至出現了尿血的情況,張久良急忙把卓瑪帶去醫院檢查,由于當時醫療技術有限,醫生無法準確判斷病情,推測為尿路感染,開了一些醫治尿路感染的藥后就讓他們回家了。
藥物短期內緩解了卓瑪的癥狀,但沒過多久,卓瑪的癥狀不減反增,甚至出現身體浮腫。心懷疑慮的張久良帶著卓瑪又去城里的大醫院求醫,最終被診斷為腎炎,并且需要馬上進行腎臟切除手術。手術費用高昂,但為了卓瑪的身體,他毫不猶豫的簽了字。半側腎切除手術后很長一段時間,卓瑪身體情況雖然逐漸穩定,但是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一些小毛病也是反反復復,為了從根本上調理好卓瑪的身體,張久良帶著卓瑪去看中醫開藥方,之后8年時間,卓瑪長期與藥物相伴,要人貼身照顧。
這個時期的張久良家正是多方用錢的時候,孩子讀書、母親年老、妻子長期服藥還需要貼身照顧……所有的重擔都壓在了張久良身上,但他卻毫無怨言,反倒是極其有耐心的面對著這一切,長期臥床的病人日常飲食要求更高,既要有營養,又要軟糯易消化。為此,張久良一直自學護理知識、飲食搭配知識以及情緒安撫技巧。卓瑪的身體需要少食多餐,張久良每天準備5-6次餐食,且葷素搭配營養均衡,怕卓瑪吃不進去還變換著花樣。只要他在家里,就會親自煎熬中藥,并把其他藥物都做好分類,生怕卓瑪服錯藥。
在這樣的精心照顧下,卓瑪身體有了明顯好轉,張久良權衡過后再一次走向工地去繼續打工賺錢。
雖遭重創 13本日記盡顯擔當
2011年10月1日,一通家里的來電,給了在外地打工的張久良一記當頭棒喝。卓瑪被確診為尿毒癥,并且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階段。張久良懵了,他馬上跟工地請假趕回四川。卓瑪此后必須要長期透析才能維持生命,透析頻率是一周兩次,而且不能間斷。
張久良沒有任何猶豫拿出了所有積蓄,卓瑪開始了痛苦的一周兩次的透析,然而雖然國家各項政策都照顧了這個苦難的家庭,但是一周兩次的透析加上吃藥,很快讓積蓄見底,張久良安頓好家里之后,懷揣著萬般的不放心,又趕去外省工地打工掙錢。
知道張久良家庭情況的工友勸他:這么多年了,你也夠仁至義盡了,實在不行只有看她造化了。張久良卻說:“老婆在,兒子就還有媽,家才是個完整的家,我不可能放棄她?!贝蚬ぁ獟赍X——看病……張久良就這樣周而復始為這個家在工地上辛苦勞作著。
2019年,兒子去成都工作,家中年老體弱的老母親患上白內障、耳朵也聽不清了,媳婦還需要人照顧,張久良回到家鄉,專心照顧妻子和母親。
“卓瑪,早飯好了,起來吃飯?!泵刻煸缟?點多,天微微亮,張久良就起床了,照顧妻子洗漱、喝奶、吃藥,買菜、煮飯……每隔兩天,還要帶妻子去醫院做透析。家里的墻壁上,細心的張久良用粉筆重重寫下了每次出門的注意事項,“記得帶上藥、酒精、繃帶、氧氣管……”
卓瑪的睡眠不好,為了能讓卓瑪休息好,夏天能涼快些。2023年,張久良給卓瑪的房間裝上了空調。他請教醫生、看醫療保健類書籍、跟著科普節目學習、買電子理療儀……只要有助于卓瑪身體的,他都要去嘗試,并一一記錄在“護理日記”里?!拔颐刻於级⒅运?,給她泡奶粉、麥片、益生菌,還要督促她做理療,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可一樣都不能搞錯?!?/p>
空閑的時候,張久良就陪著卓瑪,給她念念新聞里的趣事,菜市場上的見聞,時不時捋捋她的頭發和臉頰,卓瑪害羞地笑著,一如當初?!白楷斈贻p的時候很漂亮的,雖然現在病了,但我也要讓她舒心、干凈、體體面面的”,每天梳頭、擦身,頭發長了請人上門理發,張久良事無巨細地愛護著妻子。
夜深人靜,收拾好一切后,張久良開始寫起了“日記”:凌晨2:00-5:00,吸氧;5:30,起床洗漱、喝奶100毫升;6:00,吃降壓藥1片,升白片2片;6:30,吃飯,半碗排骨湯;8:30,小便……血壓170/85,還是偏高,降壓藥不能?!?/p>
其實早在2009年卓瑪確診之前,他就買了這樣一個本子,本子上記錄著卓瑪的用藥情況、病情變化、護理細節以及一些醫療費用,2009年到2023年,15年的時間記錄了13本整整10萬字,這些本子簡單、樸素,大多數破舊,紙張發黃,但是紙張上的字工整、有力,如同張久良堅韌的內心。
相守相望相隨與共
張久良照顧病妻20余載的故事也在當地傳為佳話。近年來,依靠新農合政策和村兩委的幫助,卓瑪得到長期有效的治療,病情逐漸穩定下來。
回憶起照顧妻子的這些年,張久良坦言,勞累是肯定的,但兩個人能走到一起是緣分,得有擔當,不管哪一方有難,都要相互照應。
未來還在繼續,張久良還會繼續守護自己的“格?;ā?。他說,只要妻子病情能穩定,他就安心了,無論怎么樣,自己都要堅持下去,“她活多少年,我就伺候她多少年,履行一個丈夫應盡的職責和義務”。
張久良以樸實無華的行動傳承著“孝老愛親”的良好家風,詮釋了“夫妻”兩個字的深刻內涵,他用樸素無聲的行動與文字,書寫了愛的溫度與意義。(責任編輯:高晟寒 朱鴻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