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廷興,男,壯族,1942年9月生,中共黨員,廣西非遺項目“大新寶圩壯族服飾制作技藝”傳承人。農廷興積極致力于挖掘和傳承當地民族特色文化,全心投入對“短衣壯”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組建“短衣壯”民俗風情文藝表演隊,找回瀕臨失傳的頭帕頭巾編織法,用他的誠摯熱忱傳承守護故鄉的民俗文化。農廷興曾獲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等榮譽。
秉持文化傳承初心 做非遺“挖掘人”
崇左市大新縣寶圩鄉板價村板價屯民風淳樸,在語言、服飾、飲食、習俗等方面仍保留著壯族古部落的明顯特征,是桂西南區域傳統民俗文化形態保存得較完整的地區。其中,板價村女子服裝上衣緊身且短至腰間,下身為寬大長裙,因此,也被人稱為“短衣壯”。
1970年,28歲的農廷興正式從第二代傳承人手中接過傳承壯族服飾制作技藝的重任。當時僅28歲的農廷興是一名小學老師,常利用業余時間,沉浸于“短衣壯”服飾的研究,在傳承技藝的道路上不斷嘗試探索。他走鄉串戶收集散落在民間的蜆木木磨、蜆木織布機、紡紗機、脫棉籽機以及瀕臨失傳的頭帕頭巾和腰巾等物品,組織村里有一定文化功底的婦女對失傳的頭帕頭巾、腰巾反復摸索,終于把失傳已久的“短衣壯”特有的頭巾編織方法找回。
堅守文化傳承之路 做非遺“守護人”
作為土生土長的板價村人,挖掘、保護和傳承“短衣壯”民俗文化,是農廷興畢生的信念。如何保護傳承好家鄉的民俗文化?1988年,國家文化部到大新縣開展活動,這讓農廷興意識到,可以用濃厚的鄉土表演來展示出板價獨特的民俗文化,讓故鄉的民俗文化在創新中賡續綿延。于是,農廷興組建了“短衣壯”民俗風情文藝表演隊。33年來,他深入民間地頭,足跡遍布周邊各個村落,收集“短衣壯”民俗文化原始素材,整理、匯編了近千首山歌詞。在掌握大量原始素材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文化元素,創作了《蹬蕩》《農家樂》《姐妹送嫁歌》等原生態山歌,自編自導了《蹬蕩舞》《銅錢舞》《儂峒歡歌》等20多個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節目。
農廷興還動員老伴買來棉絲線自制土布并設計剪裁了20多套“短衣壯”服飾作為表演隊的演出服裝。穿著自己的服飾,唱著自己的山歌,跳著自己的舞蹈,“短衣壯”民俗風情文藝表演隊的表演,向外界呈現了“短衣壯”民俗文化原汁原味的美,表演隊也從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如今的90多人,應邀參加了各類文藝演出和比賽,獲得眾多好評。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農廷興大半輩子都在為板價村的民俗文化保護和傳承做貢獻,正如他自己說的:“故鄉是我人生曲譜中最美的旋律,板價能有如今的成果,是黨和政府關懷、支持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結果,我只不過是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希望能在我這有生之年里,繼續發揮自己傳承人的作用,讓‘短衣壯’文化融入民族風情特色旅游,讓廣大的村民都走上致富的道路?!保ㄘ熑尉庉嫞簞⒊` 楊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