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慶水,男,1973年8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面對村集體經濟發展困境,他勇挑重擔,帶領全村因地制宜,打造“一紅一綠”產業格局,讓曾經的“困難村”徹底摘掉“窮帽子”。幾十年不遇的洪水涌來,他堅守一線,帶領村民與洪水賽跑,不舍晝夜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郝慶水曾榮獲“天津市勞動模范”“天津好人”等榮譽。
“我就想為村民做點事”
郝慶水本來自己辦企業搞經營,家庭經濟比較寬裕。但是他作為土生土長的第六埠村人,親身經歷了村莊從全國百強村到市級幫扶困難村的發展歷程。對此,他心里都有說不出來的憋屈,總想著如果有機會,一定要為第六埠村做點事,讓老百姓富起來。2015年郝慶水成為了村委會主任,終于等到了為村里做事的機會。
“十年九澇的荒地怎么變良田”這是很多村民對他的“新點子”提出的質疑。為尋找發展集體經濟的突破口,剛剛上任的郝慶水看中了本村位于大清河南近1000余畝的荒地,多年來幾乎顆粒無收,而郝慶水卻決心要把荒地清整出來,種水稻、搞產業。在他的堅持下,村集體利用市級幫扶資金,在這塊十年九澇的地塊開始小面試種水稻。郝慶水一心撲在試驗田里,顧不上家,自己曬成黑炭一樣。這樣摸著石頭過河,當年就試種成功,轉年擴大面積到800畝,并且套養河蟹,收獲稻谷80萬斤,為村集體創收200余萬元。村民吃上了村集體的稻米和河蟹,別提多高興了。
打造“一紅一綠”發展格局 帶領村民致富
要想致富,還是要有產業。郝慶水沒有停留在原地,帶著村民繼續新的探索。他把綠水青田作為村里最大的財富,利用村莊距離市區近的優勢,帶領鄉親們種綠色蔬菜、搞產銷直掛,把“菜園子”搬到市民家門口。發展城里人“小菜園”,讓綠色蔬菜融入千家萬戶。還在原來稻田種植基礎上,大膽嘗試,規劃打造稻田景區,依托三河匯景豐富的農旅資源,打造村內河流故道、千畝稻田、萬畝蔬菜、荷塘等原生態自然景觀,這個美麗鄉村迅速走紅,人氣越來越旺。
在成功打造綠色產業基礎上,2019年,郝慶水帶領“村兩委”成員到多個紅色教育基地學習歸來后,又琢磨起開發“重走長征路”紅色旅游項目。郝慶水帶領全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搞建設,木材都是用拆舊房子剩的房檁,磚塊也是搜集來的舊磚,短短在兩個多月時間,第六埠村紅色教育基地建設成功。這幾年,不僅核銷銀行貸款和不良資金2.2億,第六埠村也成功摘掉了“困難村”的帽子。
“我不怕倒下,就怕關鍵時刻倒下”
2023年海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水,嚴峻的抗洪形勢考驗著這位“當家人”。村子一部分位于東淀蓄滯洪區內,隨著蓄滯洪區的啟用,郝慶水帶著全村100多名黨員干部、志愿者與洪水“賽跑”,一方面走村入戶做工作,轉移安置受影響的群眾;一方面幫助洪區內企業、農戶及時把化肥、機械等農資搶運出來,確保損失降到最小。需要轉移的群眾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后,郝慶水又帶領大家開始在子牙河岸邊修筑子堤,確保洪水過境時河道行洪安全。他說“我們要有大局意識,子牙河大堤是構筑城市防洪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上下游、天津市關注的焦點,這里不能出現任何問題?!币贿B數日,50歲的郝慶水幾乎沒合眼,困了就在村委會瞇一會兒,回到家里只是換換衣服。
連續繃著防汛這根弦,加上連續的高溫濕熱、奔波疲憊,平常有高血壓的他差點沒累倒。他說:“忙起來有時會感到胸悶,就隨身帶著藥,我不怕倒下,就怕關鍵時刻倒下?!保ㄘ熑尉庉嫞褐軇傥?沈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