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東亮,男,1969年12月生,江西省景德鎮市第十六小學黨支部書記。12年來,他信守承諾,扎根鄉土,守護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為追尋先烈足跡,行程上萬公里,尋訪革命后代,挖掘其中鮮為人知的故事;將自家的房子騰出來,創辦荷塘紅色書院。個人投入數十萬元,舉辦紅色文化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先后參與創建三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參觀學習上萬人次;他收集整理的紅色文獻近百萬字……洪東亮曾獲“江西好人”“瓷都新鄉賢”等榮譽。
信守承諾十年 熱心紅色文化
故事還得從2011年說起。
一個偶然的機會,為挖掘當地的紅色文化,鄉村教師洪東亮走訪已故荷塘墾殖場黨委書記朱長福的遺孀陳菊環。已是耄耋之年的陳菊環老人,在丈夫去世數十年后依然把其生活遺物保存的很好。當得知洪東亮在挖掘紅色文化,老人把朱長福的遺物捐獻出來,如數家珍地講起荷塘紅色歷史以及老一輩農墾人的創業故事,并一再叮囑他,要把紅色文化挖掘好、傳承好。
昌江區荷塘鄉是贛東北革命根據地之一,方志敏在這里指導農民運動。新中國成立后,老一輩農墾人將這里建設成為全國農墾系統的紅旗單位,被譽為“社會主義時代的南泥灣”。洪東亮牢記老人囑托,從此開始長達十余年的紅色文化研究與傳承工作。
行程上萬公里 編輯百萬文字
洪東亮懷著對先烈與前輩的崇敬之心,一門心思地鉆進紅色文化的挖掘與研究之中。經過數年的挖掘整理,荷塘紅色歷史以及“荷塘農墾紅色文化”日漸清晰起來。
這期間,他跑遍了荷塘山鄉及景德鎮地區的紅色遺跡。此外,他還多次往返鄱陽、都昌、弋陽、南昌、上饒、贛州等地,尋訪先烈足跡,數年來累計行程上萬公里。江西籍革命烈士畢漢卿變賣家產追隨方志敏參加革命,曾任鄱陽縣委委員、鲇魚山區蘇維埃政府主席,1931年就義。為尋訪先烈足跡,洪東亮與畢漢卿的后代取得聯系,數度前往弋陽縣考察,使烈士事跡讓更多人知曉。為挖掘景德鎮1926年建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的事跡,他遠赴南昌、都昌等地,尋找革命后代,整理出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洪東亮收集整理的紅色文獻近百萬字,主編和參與編輯《荷塘——社會主義時代的南泥灣》《蓮荷學堂》等多本紅色題材書籍。參與拍攝紅色題材紀錄片2部,專題片《守望——紅色檔案守護人洪東亮》,獲得2021年度江西廣播電視獎(優秀電視節目)一等獎;黨史紀錄片《尋找1926》2022年被評為景德鎮市第十次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自籌數十萬元 舉辦紅色展覽
2019年,已經調到城里工作的洪東亮,擔心紅色文化的研究與傳承出現斷層,決定再次把目光投向農村。他回到昌江區荷塘鄉殊源塢,將自家的房子騰出來,創辦荷塘紅色書院。
幾年來,為了兌現對陳菊環等老農墾人的承諾,他個人投入數十萬元,義務用于紅色文化教育。2019年,在昌江區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他領辦殊源塢新時代文明實踐點。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他自費籌辦中共景德鎮地方黨史文獻文物展。昌江區委在這里掛牌黨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參觀學習的黨員群眾達上萬人次?!昂榧掖笤赫f黨史”成為當地黨史學習教育響當當的品牌,受到江西省委黨史學習教育第五巡回指導組領導的好評。
創建三個基地 傳承紅色基因
洪東亮熱衷于紅色文化的研究與推廣,以傳承紅色基因為使命,先后參與創建三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8年,洪東亮挖掘研究并復興景德鎮歷史上的千年書院——長薌書院,發掘出景德鎮第一個黨小組創始人姚甘霖的事跡,引起各界關注。當年,長薌書院被評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荷塘農墾紅色文化”的研究者,洪東亮先后兩次擔綱荷塘紅色教育基地展覽設計與布展工作。2021年,該基地被評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2年,他一手創建的殊源塢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荷塘紅色書院)被評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景德鎮藝術職業大學、昌江區委黨校、市第十六小學等十余個單位在這里掛牌思政實踐基地和黨員教育基地。
作為紅色文化的守望者、傳播者,紅色成為洪東亮的標簽,紅色基因在他身上得以生動傳承。(責任編輯:郭雯 汪增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