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克勝,男,1971年6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東河口鎮毛嶺村花門樓組居民。黃克勝的家鄉毛嶺村有座無名烈士墓,70多年前,13名烈士長眠于此。黃克勝的父親黃昌華自發義務為無名烈士守墓44年,父親去世后,黃克勝牢記父親囑托,辭去外地工作回鄉繼續守墓,至今已16載。黃克勝踐信守諾,與父親接力義務守墓60余年從未間斷,他們以革命老區人民樸實的行動守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讓革命精神接續傳承。黃克勝曾榮獲安徽省“青年五四獎章”、安徽省道德模范提名獎。
耳濡目染 英雄事跡根植心中
深秋的早上,在大別山北麓的一個小山村,黃克勝帶上一條毛巾,一把竹掃帚,就上路了。
出了家門口往右拐,一條筆直的山路走不到2分鐘,梁家沖烈士墓的指示牌便映入眼簾。順著指示牌拾級而上,黃克勝熟練地拿出毛巾和掃帚開始擦拭墓碑、清掃落葉……這不是偶爾一次的掃墓活動,而是他一個人多年重復的日常。
從36歲接下父親的囑托,到如今年過半百,轉眼間,黃克勝已從年富力強變得兩鬢花白,義務守護埋著13名無名烈士遺骸的梁家沖烈士墓已有16年。
毛嶺村,本是大別山腳下一個普通小山村。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10月取得張家店大捷。梁家沖一座叫“花門樓”的宅院就是當年張家店戰役后方的一個臨時衛生所,收留了近百名傷員。后來因目標暴露,11名戰士英勇犧牲,被就地掩埋在花門樓北側約100米的一片竹林里。次年,在梁家沖對面的高老寨,又有2名解放軍犧牲,村民們將烈士抬到竹園里,與之前的11位烈士埋在一起。
黃克勝的父親黃昌華是個孤兒,住在花門樓旁邊的草棚里。18歲那年,黃昌華成為了一名解放軍戰士。1964年退伍回鄉后,他主動開始為13名無名烈士守墓。自那時起,每年他都帶著村里年輕人給烈士墳塋包土、清溝、鏟雜草,還按當地風俗在清明節進行祭奠。1966年,黃昌華發動村里的年輕人,在11座烈士墳冢四周壘起一堵長70米、高1米多的土圍墻,將烈士墳冢保護起來,在圍墻的入口處貼上“梁家沖烈士陵園”的紙條。日子久了,墓地難免損毀,黃昌華在鄉里、縣里來回奔波,聯系修繕。1979年,當時的六安縣人民政府撥款始建梁家沖烈士塔;1996年,六安市人民政府再次重建;2007年,金安區政府撥款改建成烈士陵園。
重信踐諾 用行動守護烈士墓
2007年冬,黃昌華病重,黃克勝回鄉日夜陪伴在父親病床前。100多天的陪護,父親不斷地跟他講44年的烈士陵園情結,講出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讓黃克勝多次淚流不止,對父親不由地崇敬起來。黃昌華彌留之際,還不忘囑咐兒子:“我死后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你能繼續守墓,讓烈士們不孤獨、不被遺忘?!?/p>
2008年5月,黃昌華辭世。黃克勝毅然辭去在外地的工作,返鄉接過父親義務守墓的“接力棒”。黃克勝說:“我既然在父親臨終前許下了諾言,就一定要兌現這個承諾?!?/p>
梁家沖烈士陵園位于山坡的一處竹林里,進入陵園,要跨過一條小河。日常巡護陵園的黃克勝注意到,來祭掃的人們通常要把車子停在路邊,步行跨過小河。特別是清明時節多雨,小河漲水,路上泥濘不堪,給來往的人帶來很多不便,黃克勝決定把路和橋修好,方便祭掃和村民出行。
為了籌措資金,他聯系了很多人,跑了很多地方,自己帶頭捐款5000元,一位遠房親戚在了解情況后匯來1萬元,鄰鎮某中學的校領導在聽聞他們父子接力守墓的義舉后捐款1.5萬元,在當地村民和親朋好友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冬季前,黃克勝終于在小河溝上架起了一座能過汽車的拱橋,并修建了一條800多米的砂石路,打通了去往烈士墓的路。
路橋通行后,極大地便利了村民出行,越來越多的人也知道毛嶺村有一座烈士陵園,紛紛前來祭奠13位無名烈士。
言傳身教 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如今,這條機耕路已變成了水泥路。梁家沖烈士陵園位于叢竹林間,墓碑兩邊,黃克勝親手種下的松樹郁郁蔥蔥,枝繁葉茂。這里已成為周邊30多所中小學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黃克勝平日在家務農,有人前來緬懷先烈,他都會提前準備好茶水,為前來瞻仰烈士的人們做義務講解員,講述曾在這里發生的革命故事。十幾年來,鎮上的學校不間斷地邀請黃克勝為師生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宣講,講述他們父子倆接力守護烈士墓的故事,每次孩子們都聽得無比投入。
現在,黃克勝兒子已成家,雖然距離并不算遠,一家人卻因為工作不能時常相聚?!拔易卟婚_,一走遠心里總是放不下烈士墓?!庇谑?,節假日里,兒子便帶著妻兒來到毛嶺村與父親團圓。
每到春節,黃克勝家有一個傳統,全家人都要一起去烈士墓前祭拜?!懊看魏⒆觽円换貋?,我就會帶他們一起去看看。有時候跟孫女說說當年父親告訴我的故事,有時候就什么都不說,一起在那掃掃、抹抹?!秉S克勝說道?!笆刈o烈士墓,是我對父親的承諾,也是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對革命烈士們的告慰。我現在身體還行,烈士墓我會一直守護下去?!保ㄘ熑尉庉嫞焊哧珊?張慧)